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3|回復: 0

[成语典故] 不远千里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10-5 06: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远千里〗相关人物

梁惠王(公元前400 — 公元前319年),又称魏惠王(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开封后,魏国亦称梁国),〖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不远千里〗涵义

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不远千里〗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不远千里〗辨析

〖不远千里〗读音:bù yuǎn qiān lǐ

〖不远千里〗近义词:不辞劳苦、千里迢迢、跋山涉水

〖不远千里〗反义词:近在咫尺

〖不远千里歇后语〗:孟姜女寻夫

〖不远千里〗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远千里〗造句

1、在这个都市里,如过江之鲫的文学膜拜者不远千里来到这陌生的异乡,蜗居在亭子间,试图一展身手。

2、批发商信息灵通,可以不远千里去购买供不应求的产品,却对供过于求的产品从不问津!

3、这确实是件让他非常得意的事,为此,他不远千里打马自洛阳前往函谷关,穿过潼关去到长安,又从长安把司马亮的人头摘了回来。

4、我的朋友,不远千里从国外回来看我。

5、为了爱你,她闭关修炼,为了爱你她不远千里而来。

6、陆剑风明白了个大概,也大概明白了钱百万不远千里来到长白山的原因。

7、大家不远千里来光顾这鸟不拉屎的破败古镇,都是为了争夺那匹神驹。

8、当时求学者不远千里投到郑玄门下者甚众,他的徒党通于天下。

9、你告诉我,我两个儿子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们这么不远千里的来追杀他们,寻找他们。

10、学生们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辞辛苦地参加各种校园招聘会,甚至不远千里去参加外省市的人才招聘会。

〖不远千里〗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梁惠王见了孟子说:“你不远千里而来,也会有借以使我国受益的主张吧?”孟子说:“大王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大家都去逐利,那么就永远也得不到满足。”梁惠王问该怎么办,孟子说:“只要大王讲仁义就行。”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们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不远千里〗成语接龙:

不远千里→里谈巷议→议论纷错→错彩镂金→金声掷地→地主之谊→谊切苔岑→岑楼齐末→末大必折→折长补短→短绠汲深→深信不疑→疑神疑鬼→鬼怕恶人→人以群分→分毫不爽→爽然自失→失之交臂→臂有四肘→肘行膝步→步人后尘→尘羹涂饭→饭糗茹草→草偃风行→行云流水→水来土掩→掩瑕藏疾→疾雨暴风→风流博浪→浪蕊浮花→花簇锦攒→攒眉蹙额→额手相庆→庆吊不行→行侠好义→义正辞严→严家饿隶→隶首之学→学浅才疏→疏财重义→义胆忠肝→肝胆楚越→越俎代庖→庖丁解牛→牛衣岁月→月章星句→句栉字比→比物此志→志在千里→里丑捧心→心荡神怡→怡志养神→神区鬼奥→奥妙无穷→穷寇莫追→追悔何及→及时行乐→乐道安贫→贫贱之知→知书识礼→礼仪之邦→邦家之光→光彩耀目→目不识书→书空咄咄→咄嗟之间→间见层出→出词吐气→气宇不凡→凡偶近器→器宇不凡→凡桃俗李→李白桃红→红叶传情→情随事迁→迁延日月→月缺花残→残编断简→简丝数米→米粒之珠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6-30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远千里"的义利之辨与孟子的王道思想》

"不远千里"一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表面观之,不过是描述空间距离的消弭,然细究其语境,实为儒家义利之辨的经典案例。梁惠王以功利之心相询,孟子则以仁义之道相对,二者对话构成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张力的哲学命题。

考其历史背景,魏惠王在位期间(前369-前319)正值战国中期,列国争霸日亟。迁都大梁后的魏国,虽保有文侯改革余绪,却已显露衰象。惠王问"利"之言,恰是当时诸侯务实心态的写照。而孟子以"仁义"对答,非不知时务,实为针对战国"上下交征利"的时弊开出药方。这种将空间距离转化为道德距离的修辞策略,彰显了儒家"以德服人"的政治智慧。

从训诂角度析之,"远"字在此具有双重意涵:既指地理上的遥远,亦暗含心理上的疏离。孟子所谓"不远千里",实则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消解了物理距离,又以仁义之道弥合了价值鸿沟。这种"由远及近"的思维模式,与《中庸》"君子之道,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的辩证思想一脉相承。

就思想史意义而言,此典故揭示了儒家"王道"政治的核心要义。孟子将"千里"之远转化为"仁义"之近,本质上是在重构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当梁惠王以"利"为问时,孟子答以"仁义",实则是将政治议题从功利计算提升至道德层面。这种思想转向,对后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哲学影响深远。

观今日"不远千里"的用例,多仅取其表层空间意涵,而遗忘其深层的思想交锋。当现代人说"不远千里求学"、"不远千里经商"时,往往只强调物理距离的克服,却少见孟子式的价值追求。这种语用变迁,恰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遭遇的"祛魅"现象。

要之,"不远千里"作为成语,其价值不仅在于形容空间的跨越,更在于启示精神的超越。在全球化时代,当距离因科技而缩短时,我们更需重温孟子"何必曰利"的诘问,思考如何使"千里"之行的终点,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家园。
易栀 發表於 2025-7-7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远千里"的义利之辨与孟子的王道思想》

"不远千里"一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短短四字,实蕴含儒家义利之辨的深刻哲理。梁惠王见孟子首言"利",而孟子对曰"仁义",此非偶然应答,实为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

考其语境,梁惠王迁都大梁后,魏国势日蹙,故汲汲于富国强兵之术。其"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之间,正反映战国君主普遍的重利心态。然孟子以"王何必曰利"对之,非否定国家利益,乃在确立"仁义"为根本的政治伦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此章云:"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此说深得孟子本意。

细究"不远千里"的深层意蕴,实有三重境界:其一为空间距离的超越,此字面之义;其二为精神追求的执着,如《论语》"士志于道"之谓;其三为价值次序的确认,即仁义先于功利。孟子所谓"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正是将此价值次序转化为政治实践的逻辑。

观今日用例,多取"不辞辛劳"之意,虽不失本义,然已弱化其思想内涵。如郑玄门徒"不远千里"求学者,非仅为知识,实为追寻"道统";今人求职奔波之喻,则纯为功利驱使。二者同用典而境界迥异,可见语言流变中思想深度的消长。

孟子答梁惠王语,实开后世"王道"思想之先河。其将个人道德修养(仁义)与治国理政(王政)贯通为一,构成儒家"内圣外王"的理论基础。程颐谓:"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此章之辩,正是其大功所在。

要之,"不远千里"非仅形容空间跨越,更隐喻价值抉择。在义利之辨日益模糊的当代,重溫此典,犹闻黄钟大吕之音。孟子之道,虽相隔两千三百余年,其"仁义而已"的告诫,仍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七日子時| 2025/7/11/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