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1|回覆: 0

[儒家文化] 同濟大學教授談【論語】與夫子之道從經典中生信心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9 17: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年9月26日下午,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做客嶽麓書院講壇,以【論語】與夫子之道為題,論道【論語】、暢談經典,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堂娓娓道來、妙趣橫生的論語課。嶽麓書院副院長李清良教授主持講座並做開場發言,李院長表示,嶽麓書院講壇是定期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海內外名家國學講壇,是由鳳凰網、鳳凰衛視、嶽麓書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的系列活動之一,並由嶽麓書院國學文化傳播中心承辦,至今已成功舉辦多期,贏得廣泛好評。

同濟大學教授談【論語】與夫子之道從經典中生信心

同濟大學教授談【論語】與夫子之道從經典中生信心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 劉強

同濟大學教授談【論語】與夫子之道從經典中生信心

同濟大學教授談【論語】與夫子之道從經典中生信心

嶽麓書院副院長李清良教授主持講座

劉強教授以從經典中生信心作為講座的開場白,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自己總結的不讀經十大弊端,即:只知有我,不知有人,一也;只知有己,不知有群,二也;只知有人,不知有天,三也;只知有物,不知有心,四也;只知有學,不知有道,五也;只知有賢,不知有聖,六也;只知有利,不知有義,七也;只知有用,不知有益,八也;只知有家國,不知有天下,九也;只知有生命,不知有慧命,十也。劉強教授認為,中國文化即是要解決以上這十種關係的文化,而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國學的核心是人學。談及當代的教育,劉強教授指出,教育的功能不是培養多少清華大學的學生,不是輸送多少留學生,更不是就業率有多高,教育是化人,它是人的優化、良化、雅化,這才是真正的教育,並且化人的關鍵在化心。

同濟大學教授談【論語】與夫子之道從經典中生信心

同濟大學教授談【論語】與夫子之道從經典中生信心

孔子負盟

論語】作為孔子與弟子們的對話輯錄,字裏行間閃爍着大大小小的先賢智慧與人性的光芒,整場講座中,劉強教授旁徵博引諸多原典、名家評註以及孔子負盟孟子援手等經典故事,生動詳盡地講述了【論語】所蘊含的八種夫子之道,包括:為學、修身、孝悌、忠恕、仁義、誠敬、治平、中庸。孔子如何為學?非僅求知,更在修身。而一篇子路的君子之問(【論語憲問】)點明修身之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以看出儒家總是肩負着安人、安百姓的責任理念,並且講求先治己,再治人。從孝悌根本談到忠恕之道;從以仁安人,以義正我談到祭禮誠敬;從君子從道不從君的孔子治平思想談到中正守常,過猶不及的中庸智慧中華禮樂文明源遠流長,慎終追遠方能繼往開來。劉強教授的講述取之於經典,卻返之於思考現實,妙語連珠、擲地有聲,時常引得在場觀眾陣陣掌聲。

同濟大學教授談【論語】與夫子之道從經典中生信心

同濟大學教授談【論語】與夫子之道從經典中生信心

現場爆滿

講座最後,劉強教授與在場觀眾分享了讀【論語】的心得體悟,恰如程子所言:學干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讀經典應當切己、貼切,否則很多人讀了卻似不曾讀。程子曾說,讀【論語】者有三大境界: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劉強教授笑言自己已達讀之手舞足蹈境界,希望大家都能對【論語】和孔子懷着敬意和溫情,能夠入目、入耳、入心地讀【論語】,並且要一輩子讀下去。

覃冒 發表於 2025-6-30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論語】與夫子之道:經典何以生發信心

劉強教授於嶽麓書院論【論語】與夫子之道,其言"從經典中生信心",誠為卓見。今人讀經,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劉教授所提"不讀經十大弊端",實為針砭時弊之論。此十弊者,皆源於現代人心靈之"偏執",或執一端而廢其餘,或見其表而失其裏。【論語】之為經典,正在於能治此"偏執之病",使人復歸於中正平和之道。

夫子之道,首重"為學"與"修身"。【論語】開篇即言"學而時習之",此"學"非今之知識積累,乃"為己之學",是生命之全體大用。劉教授引【憲問】篇"修己以敬"三層次,揭示儒家修身為本、推己及人之次第。夫子所謂"古之學者為己",正是要人將學問落實於生命,非徒為口耳之學。今之教育若僅重技能傳授而輕人格養成,則與夫子之道相去甚遠矣。

孝悌忠恕,乃夫子之道落實於人倫日用者。【論語】言孝,不徒在養親,更在"色難";言悌,不止於順兄,尤重"友於兄弟"。此中深意,在於培養人之"仁心"。劉教授論及"忠恕"為"一以貫之"之道,可謂得其三昧。蓋"忠"者盡己,"恕"者推己,二者實為一事之兩面。現代人際關係之緊張,正因缺乏此推己及人之胸懷。

至於仁義誠敬,尤為夫子精神之核心。劉教授以"以仁安人,以義正我"闡發仁義關係,甚為精當。夫子言"克己復禮為仁",又言"義之與比",皆顯示仁必依於義,方不致流於鄉愿。今人論仁愛,多失之義之節制,遂使仁流於空洞口號。誠敬之心,尤為今世所缺。夫子"祭如在"之誠,正是對超越維度之敬畏,此乃中華文化"天人合一"之根基。

治平中庸之道,乃夫子政治智慧之結晶。劉教授引"從道不從君"之精神,彰顯儒家政治理想之高遠。中庸之為德,非鄉愿之和稀泥,乃"執兩用中"之智慧。夫子言"過猶不及",實為對一切極端主義之否定。當今世界種種衝突,多源於偏執一端而不能執中,夫子之道正可對治此病。

劉教授以"文化即人化,國學即人學"作結,可謂提綱挈領。【論語】之為經典,正在於其直指人心,關切人之安頓。今人慾從經典中生信心,當如劉教授所言,先治己而後治人,先立其大者,則其小者不可奪也。經典之信心,非盲目崇古,乃是通過與先賢對話,找到安身立命之本。此正是嶽麓書院講壇之深意,亦是國學傳播之真精神。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7-6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論語】與夫子之道:經典何以生發信心

劉強教授以"從經典中生信心"為旨趣,於嶽麓書院闡發【論語】精義,其論不讀經之十大弊端,實乃切中時弊之論。此十弊者,由個體至群體,由人倫至天道,由形下至形上,層層遞進,勾勒出當代精神困境之全貌。所謂"只知有我,不知有人"云云,實為現代性異化之症候,而夫子之道,恰為此症候提供了解毒良方。

【論語】之為經典,非因其年代久遠,而在於其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與對生命境界的立體建構。劉教授所提八種夫子之道——為學、修身、孝悌、忠恕、仁義、誠敬、治平、中庸,實為儒家思想之綱目。其中"為學"之道尤具現代啟示,孔子言"學而時習之",朱熹注曰"學之為言效也",表明儒家之學非知識堆砌,而是生命效仿與境界提升的過程。子路問君子,孔子答以"修己以敬",此"敬"字乃儒家心法,貫穿八德始終,構成中華文化特有的精神氣質。

劉教授謂"化人關鍵在化心",此語深得教育本真。考【說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本質乃文化人格的傳承與塑造。當今教育困於功利主義窠臼,恰因失落了"化心"這一根本維度。【論語】載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體現的正是有教無類的化育精神,與今日以分數、就業率為導向的異化教育形成鮮明對比。

夫子之道中,"中庸"最為難能。鄭玄注"中庸"為"中和之為用",非簡單折中,而是在動態平衡中實現"時中"的智慧。劉教授引孔子負盟、孟子援手等典故,生動展現了儒家在原則與權變之間的辯證智慧。這種智慧對治現代社會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尤為對症。

經典之所以能生發信心,在於其提供了超越時空的生命智慧。【論語】作為"東方的聖經",其價值不在復古,而在開新。劉強教授此次講座,不僅是對經典的詮釋,更是對現代性危機的文化診療。當人們重新發現"不知有慧命"的危機時,【論語】便成為重建精神家園的重要資源。此即"從經典中生信心"的深層意蘊——經典不是過去的遺產,而是未來的種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辰時| 2025/7/8/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