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5|回覆: 2

[成語典故] 只重衣衫不重人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9 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只重衣衫不重人】相關人物

孟習歐,清乾隆年間洛陽人,字廬陵,工詩善書畫,不修邊幅,被當時的人稱為洛陽才子。

【只重衣衫不重人】涵義

指人勢力,看人只重衣着。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處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五陵公子爭夸富,百衲老僧不厭貧,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只重衣衫不重人】辨析

【只重衣衫不重人】讀音:zhǐ zhòng yī shān bù zhòng rén

【只重衣衫不重人】近義詞: 以貌取人

【只重衣衫不重人】用法:複句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只重衣衫不重人】造句

1、只重衣衫不重人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2、酒樓中的夥計以貌取人,只重衣衫不重人,吃的虧多了去了,輕則一通狠扁,丟掉飯碗,重則肢殘嘔血,賤命不保。

3、老闆態度惡劣,因為他只重衣衫不重人,覺得這個女孩不可能是個有錢的主兒。

4、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個“只重衣衫不重人”、戴頂“洋帽”就勝出的市場環境下,誰也不會有心思做大做強國產品牌。

【只重衣衫不重人】成語典故:

清干嘉年間洛陽孟習歐,字廬陵,工詩善書畫,不修邊幅,被當時的人稱為洛陽才子。

有一天,他因事至一裁縫處,裁縫正忙於操作,又見他衣着平常,故對他很冷淡。孟習歐見裁縫忙,就說過一會兒再來。有人告訴裁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孟習歐啊!裁縫聽了又驚又悔。過了一會兒,孟習歐來了,裁縫一反前態,敬禮有加,並說:聞先生善詩,敢請吾業賜大作。

孟習歐略略沉思,說:裁縫離不開針,就以針為題吧:一條鋼針明粼粼,拿在手中抖精神。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裳不認人。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29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只重衣衫不重人"之世相與心術】

"只重衣衫不重人"一語,出自宋僧惟白【續傳燈錄】,其文曰:"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此語雖簡,實抉發千古世態之精髓。考其源流,自宋迄今,此風未嘗稍歇,尤以市井商賈為甚。清人孟習歐遇裁縫事,恰為此語作一絕妙註腳。

細繹此語,當從三端論之:

一曰"形神之辨"。衣冠者,形骸之飾;德才者,神采之本。【禮記】有云:"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古人製衣,本為"正容體、齊顏色",非為炫俗。然世俗之眼,往往"以蠡測海",見錦繡則肅然,遇鶉衣則慢之。此正如莊子所謂"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識見既淺,焉能辨真才於布衣?

二曰"勢利之毒"。裁縫初見孟習歐而怠慢,聞其名則改容,此乃典型勢利心術。明代張岱【陶庵夢憶】載:"市井之人,見方巾闊服,便以為是顯者。"此種心態,實為"市道交"之流毒。司馬遷【史記】嘗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然以衣冠取人者,其失不僅在眼拙,更在心術之卑。

三曰"名實之淆"。孟氏詩云"眼睛長在屁股上",此語雖俚,實中肯綮。世人每將衣衫視作身份符號,殊不知"被褐懷玉"者自古有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李白【嘲魯儒】亦諷:"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衣冠楚楚而腹內空空者,豈在少數?

今觀世風,此弊尤烈。豪奢品牌競相追逐,衣履之費動逾萬金,而內在修養反成末事。此非但個人之失,實乃世道之憂。王陽明【傳習錄】云:"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當以孟習歐事為鏡鑒,須知"誠於中者形於外",真才實學終非衣冠所能掩也。

要之,"只重衣衫不重人"之病,其表在眼,其根在心。醫此沉疴,當自養心術始。【菜根譚】有言:"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卿相。"誠哉斯言!衣冠何足道,德業乃千秋。
暫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7-31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只重衣衫不重人"之世相與心術】

"只重衣衫不重人"一語,出自宋僧惟白【續傳燈錄】,其文曰:"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此語直指世態之澆漓,人心之偏頗。考其源流,實為釋門警世之語,然其義理之深,足為千古鑑戒。

細繹此語,當有三重意蘊:其一,世人之眼目為外物所障。衣衫者,形骸之飾;人者,德性之本。以衣冠取人,猶以櫝還珠,此【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所謂"買櫝還珠"之惑也。其二,勢利之心勝於道義之辨。清人孟習歐遇裁縫事,恰證此理。初見則怠慢,聞其名則趨奉,此非"前倨後恭"之典型乎?【戰國策】載蘇秦故事,與此如出一轍。其三,價值之顛倒至於本末易位。當世之趨炎附勢者,往往以衣冠定人品,以車馬量才具,此莊子所謂"倒置之民"也。

此語之近義"以貌取人",典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貌寢而德充,此聖人之明鑑也。然世俗之眼,終難脫皮相之見。明人張岱【陶庵夢憶】載市井之徒"先敬羅衣後敬人",清人李漁【閒情偶寄】諷"世人肉眼不識真才",皆可與此語相發明。

今觀世相,此弊尤甚。商賈之場,每以衣冠判貧富;仕宦之途,常因服色別尊卑。乃至"洋帽勝國貨"之譏,豈非此語現代之註腳?然【禮記】有言:"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古人製衣,首重禮義,次及文采。今人着衣,但求炫耀,不問德性,此又世風之下也。

吾嘗見市井之徒,衣錦緞而腹空空;亦見高士隱者,服短褐而懷瑾瑜。昔者原憲桑樞瓮牖,不減其樂;今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者多矣。故【文心雕龍·情采】云:"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衣冠可飾形骸,然終不能掩其本質。

要之,此語之誡,在破執祛妄。佛家講"不着相",儒家言"視其所以",道家謂"被褐懷玉",皆與此理相通。世人若能參透此中三昧,則孟習歐"眼睛長在屁股上"之譏,或可少見於當世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