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8|回復: 2

[成语典故] 只重衣衫不重人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9 0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只重衣衫不重人〗相关人物

孟习欧,清乾隆年间洛阳人,字庐陵,工诗善书画,不修边幅,被当时的人称为洛阳才子。

〖只重衣衫不重人〗涵义

指人势力,看人只重衣着。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处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老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只重衣衫不重人〗辨析

〖只重衣衫不重人〗读音:zhǐ zhòng yī shān bù zhòng rén

〖只重衣衫不重人〗近义词: 以貌取人

〖只重衣衫不重人〗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只重衣衫不重人〗造句

1、只重衣衫不重人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2、酒楼中的伙计以貌取人,只重衣衫不重人,吃的亏多了去了,轻则一通狠扁,丢掉饭碗,重则肢残呕血,贱命不保。

3、老板态度恶劣,因为他只重衣衫不重人,觉得这个女孩不可能是个有钱的主儿。

4、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个“只重衣衫不重人”、戴顶“洋帽”就胜出的市场环境下,谁也不会有心思做大做强国产品牌。

〖只重衣衫不重人〗成语典故:

清干嘉年间洛阳孟习欧,字庐陵,工诗善书画,不修边幅,被当时的人称为洛阳才子。

有一天,他因事至一裁缝处,裁缝正忙于操作,又见他衣着平常,故对他很冷淡。孟习欧见裁缝忙,就说过一会儿再来。有人告诉裁缝: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孟习欧啊!裁缝听了又惊又悔。过了一会儿,孟习欧来了,裁缝一反前态,敬礼有加,并说:闻先生善诗,敢请吾业赐大作。

孟习欧略略沉思,说:裁缝离不开针,就以针为题吧:一条钢针明粼粼,拿在手中抖精神。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裳不认人。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29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只重衣衫不重人"之世相与心术》

"只重衣衫不重人"一语,出自宋僧惟白《续传灯录》,其文曰:"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此语虽简,实抉发千古世态之精髓。考其源流,自宋迄今,此风未尝稍歇,尤以市井商贾为甚。清人孟习欧遇裁缝事,恰为此语作一绝妙注脚。

细绎此语,当从三端论之:

一曰"形神之辨"。衣冠者,形骸之饰;德才者,神采之本。《礼记》有云:"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古人制衣,本为"正容体、齐颜色",非为炫俗。然世俗之眼,往往"以蠡测海",见锦绣则肃然,遇鹑衣则慢之。此正如庄子所谓"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识见既浅,焉能辨真才于布衣?

二曰"势利之毒"。裁缝初见孟习欧而怠慢,闻其名则改容,此乃典型势利心术。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载:"市井之人,见方巾阔服,便以为是显者。"此种心态,实为"市道交"之流毒。司马迁《史记》尝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以衣冠取人者,其失不仅在眼拙,更在心术之卑。

三曰"名实之淆"。孟氏诗云"眼睛长在屁股上",此语虽俚,实中肯綮。世人每将衣衫视作身份符号,殊不知"被褐怀玉"者自古有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李白《嘲鲁儒》亦讽:"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衣冠楚楚而腹内空空者,岂在少数?

今观世风,此弊尤烈。豪奢品牌竞相追逐,衣履之费动逾万金,而内在修养反成末事。此非但个人之失,实乃世道之忧。王阳明《传习录》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当以孟习欧事为镜鉴,须知"诚于中者形于外",真才实学终非衣冠所能掩也。

要之,"只重衣衫不重人"之病,其表在眼,其根在心。医此沉疴,当自养心术始。《菜根谭》有言:"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诚哉斯言!衣冠何足道,德业乃千秋。
暂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7-31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只重衣衫不重人"之世相与心术》

"只重衣衫不重人"一语,出自宋僧惟白《续传灯录》,其文曰:"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此语直指世态之浇漓,人心之偏颇。考其源流,实为释门警世之语,然其义理之深,足为千古鉴戒。

细绎此语,当有三重意蕴:其一,世人之眼目为外物所障。衣衫者,形骸之饰;人者,德性之本。以衣冠取人,犹以椟还珠,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谓"买椟还珠"之惑也。其二,势利之心胜于道义之辨。清人孟习欧遇裁缝事,恰证此理。初见则怠慢,闻其名则趋奉,此非"前倨后恭"之典型乎?《战国策》载苏秦故事,与此如出一辙。其三,价值之颠倒至于本末易位。当世之趋炎附势者,往往以衣冠定人品,以车马量才具,此庄子所谓"倒置之民"也。

此语之近义"以貌取人",典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貌寝而德充,此圣人之明鉴也。然世俗之眼,终难脱皮相之见。明人张岱《陶庵梦忆》载市井之徒"先敬罗衣后敬人",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讽"世人肉眼不识真才",皆可与此语相发明。

今观世相,此弊尤甚。商贾之场,每以衣冠判贫富;仕宦之途,常因服色别尊卑。乃至"洋帽胜国货"之讥,岂非此语现代之注脚?然《礼记》有言:"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古人制衣,首重礼义,次及文采。今人着衣,但求炫耀,不问德性,此又世风之下也。

吾尝见市井之徒,衣锦缎而腹空空;亦见高士隐者,服短褐而怀瑾瑜。昔者原宪桑枢瓮牖,不减其乐;今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多矣。故《文心雕龙·情采》云:"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衣冠可饰形骸,然终不能掩其本质。

要之,此语之诫,在破执祛妄。佛家讲"不着相",儒家言"视其所以",道家谓"被褐怀玉",皆与此理相通。世人若能参透此中三昧,则孟习欧"眼睛长在屁股上"之讥,或可少见于当世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