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3|回覆: 0

[成語典故] 惺惺相惜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7 05: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惺惺相惜】涵義

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愛護、同情、支持。

【惺惺相惜】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他若是共小生,廝覷定,隔牆兒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惺惺相惜】辨析

【惺惺相惜】讀音:xīng xīng xiāng xī

【惺惺相惜】近義詞:志同道合

【惺惺相惜】反義詞:離心離德

【惺惺相惜】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

【惺惺相惜】造句

1、他們兩人言談投機,不免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

2、他們兩人相見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氣。

3、那不就是說。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惺惺相惜的人存在嗎?

4、知己意識的突顯,加強了惺惺相惜的姊妹情誼,形成酬唱往來的女性文學社群。

5、惺惺相惜了半個小時後,我們轉而討論一些更爲實際的問題。

6、那種惺惺相惜的依賴,那生死與共的信念,就是世間最大的幸福。但我們卻不知道,其實放棄也是一種幸福。

7、李雲龍和楚雲飛在晉西北是以名聲大噪,李楚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

8、一面是誓同生死的劉玄德,一面是惺惺相惜的曹孟德。

9、朕和李煜性情相近,一直有點惺惺相惜的意思。

10、兩人的政治訴求不謀而合,言談話語更是投機,大有相見恨晚,惺惺相惜之感。

【惺惺相惜】成語接龍:

惺惺相惜→惜墨如金→金匱石室→室邇人遐→遐邇一體→體無完膚→膚受之言→言行計從→從容不迫→迫不及待→待人接物→物在人亡→亡命之徒→徒有其名→名列前茅→茅廬三顧→顧景慚形→形單影隻→只騎不反→反經行權→權豪勢要→要言妙道→道盡途窮→窮途之哭→哭喪著臉→臉無人色→色仁行違→違害就利→利齒能牙→牙白口清→清浄無爲→爲叢驅雀→雀小髒全→全軍覆滅→滅門絕戶→戶曹參軍→軍臨城下→下愚不移→移根接葉→葉落歸根→根深葉茂→茂林修竹→竹清松瘦→瘦骨如柴→柴天改玉→玉友金昆→昆弟之好→好夢難成→成千累萬→萬賴無聲→聲張勢厲→厲世磨鈍→鈍學累功→功成身退→退讓賢路→路不拾遺→遺華反質→質疑辨惑→惑世盜名→名卿鉅公→公才公望→望秋先零→零敲碎打→打鳳撈龍→龍蟠虎伏→伏虎降龍→龍陽泣魚→魚沉雁靜→靜言庸違→違法亂紀→紀綱人論→論世知人→人荒馬亂→亂世英雄→雄心壯志→志士仁人→人心惟危→危迫利誘→誘掖獎勸→勸善黜惡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4-22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惺惺相惜"的文化意蘊與精神境界】

"惺惺相惜"一詞,源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惺惺自古惜惺惺"之句,其文化內涵遠非現代詞典釋義所能盡述。作爲國學研究者,當從此語的本源處探賾其精義。

一、詞源考辨
"惺惺"本爲佛教用語,【景德傳燈錄】載:"惺惺直然惺惺,歷歷直然歷歷",原指修行者清醒明覺之態。至宋元時期,此語漸入俗文學,轉指聰慧明達之人。王實甫化用禪語入曲,將"惺惺相惜"升華爲智者間的精神共鳴,較之"志同道合"更添一份心靈層面的相知。

二、文化基因
此成語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易·乾】)的哲學理念。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杜甫【夢李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皆體現賢者相惜之情。這種精神認同超越功利,正如蘇軾【與李公擇書】所言:"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三、現代啟示
當代社會尤需重拾"惺惺相惜"的真諦。古之伯牙絕弦、管鮑分金,展現的是人格相互映照的深層關係。今人所謂"知己",往往流於表面認同,而古人強調的是"以神相交"的境界。李清照與趙明誠"賭書消得潑茶香"的雅趣,納蘭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慨嘆,皆爲這種精神往來的生動註腳。

四、使用要義
運用此語時需把握三層境界:其一爲才識相慕,如李白杜甫的"李杜文章在";其二爲德操相契,如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與歐陽修的呼應;其三爲命運共感,如文天祥【正氣歌】與歷代忠烈之士的隔代共鳴。誤用此語形容利益結合,則失其本真。

結語:
"惺惺相惜"實爲中國士人精神傳統的重要結晶,其價值在於構建超越時空的精神共同體。在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重新體認這種基於文化認同與人格尊重的交往之道,對於重建現代人文精神具有深遠意義。讀者若能由此成語深入傳統文脈,或可窺見中華文明"以文會友"的深層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