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7|回復: 0

[成语典故] 惺惺相惜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7 05: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惺惺相惜〗涵义

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惺惺相惜〗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他若是共小生,厮觑定,隔墙儿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惺惺相惜〗辨析

〖惺惺相惜〗读音:xīng xīng xiāng xī

〖惺惺相惜〗近义词:志同道合

〖惺惺相惜〗反义词:离心离德

〖惺惺相惜〗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惺惺相惜〗造句

1、他们两人言谈投机,不免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

2、他们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气。

3、那不就是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惺惺相惜的人存在吗?

4、知己意识的突显,加强了惺惺相惜的姊妹情谊,形成酬唱往来的女性文学社群。

5、惺惺相惜了半个小时后,我们转而讨论一些更为实际的问题。

6、那种惺惺相惜的依赖,那生死与共的信念,就是世间最大的幸福。但我们却不知道,其实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7、李云龙和楚云飞在晋西北是以名声大噪,李楚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

8、一面是誓同生死的刘玄德,一面是惺惺相惜的曹孟德。

9、朕和李煜性情相近,一直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10、两人的政治诉求不谋而合,言谈话语更是投机,大有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感。

〖惺惺相惜〗成语接龙:

惺惺相惜→惜墨如金→金匮石室→室迩人遐→遐迩一体→体无完肤→肤受之言→言行计从→从容不迫→迫不及待→待人接物→物在人亡→亡命之徒→徒有其名→名列前茅→茅庐三顾→顾景惭形→形单影只→只骑不反→反经行权→权豪势要→要言妙道→道尽途穷→穷途之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仁行违→违害就利→利齿能牙→牙白口清→清浄无为→为丛驱雀→雀小脏全→全军覆灭→灭门绝户→户曹参军→军临城下→下愚不移→移根接叶→叶落归根→根深叶茂→茂林修竹→竹清松瘦→瘦骨如柴→柴天改玉→玉友金昆→昆弟之好→好梦难成→成千累万→万赖无声→声张势厉→厉世磨钝→钝学累功→功成身退→退让贤路→路不拾遗→遗华反质→质疑辨惑→惑世盗名→名卿钜公→公才公望→望秋先零→零敲碎打→打凤捞龙→龙蟠虎伏→伏虎降龙→龙阳泣鱼→鱼沉雁静→静言庸违→违法乱纪→纪纲人论→论世知人→人荒马乱→乱世英雄→雄心壮志→志士仁人→人心惟危→危迫利诱→诱掖奬劝→劝善黜恶

叶佃建 發表於 2025-4-22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惺惺相惜"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境界》

"惺惺相惜"一词,源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惺惺自古惜惺惺"之句,其文化内涵远非现代词典释义所能尽述。作为国学研究者,当从此语的本源处探赜其精义。

一、词源考辨
"惺惺"本为佛教用语,《景德传灯录》载:"惺惺直然惺惺,历历直然历历",原指修行者清醒明觉之态。至宋元时期,此语渐入俗文学,转指聪慧明达之人。王实甫化用禅语入曲,将"惺惺相惜"升华为智者间的精神共鸣,较之"志同道合"更添一份心灵层面的相知。

二、文化基因
此成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的哲学理念。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杜甫《梦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皆体现贤者相惜之情。这种精神认同超越功利,正如苏轼《与李公择书》所言:"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三、现代启示
当代社会尤需重拾"惺惺相惜"的真谛。古之伯牙绝弦、管鲍分金,展现的是人格相互映照的深层关系。今人所谓"知己",往往流于表面认同,而古人强调的是"以神相交"的境界。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雅趣,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慨叹,皆为这种精神往来的生动注脚。

四、使用要义
运用此语时需把握三层境界:其一为才识相慕,如李白杜甫的"李杜文章在";其二为德操相契,如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与欧阳修的呼应;其三为命运共感,如文天祥《正气歌》与历代忠烈之士的隔代共鸣。误用此语形容利益结合,则失其本真。

结语:
"惺惺相惜"实为中国士人精神传统的重要结晶,其价值在于构建超越时空的精神共同体。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重新体认这种基于文化认同与人格尊重的交往之道,对于重建现代人文精神具有深远意义。读者若能由此成语深入传统文脉,或可窥见中华文明"以文会友"的深层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