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2|回覆: 0

[考古發現] 東西方文明交流史又改寫?倫敦古羅馬墓驚現中國人骸骨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9-26 12: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座墳墓能鑑定東西方文明交流方向及發展的先後順序?也許這是不嚴謹的,但人們常常能在資訊類文章裏看到這樣的『史學界』論斷。三星堆(鑑定距今4600年)的發掘,曝光了埋葬在中國西部的古墓裏那些西方面孔,汶川地震修復汶川縣布瓦碉群時發現的『布瓦遺址』(鑑定距今4800年)被認定為三星堆的文化源頭。於是有人論斷,華夏文明來源於西亞。


今天,東西方文明交流史又要被改寫了!


近日,英國一個考古團隊公佈,他們在倫敦一座古羅馬時期的墓地發現了兩具很可能是中國人的骸骨。英國考古學家稱,這座墓地大概介於公元2世紀至4世紀之間,當時,古羅馬帝國建立了倫敦,並把這座城市命名為倫底紐姆(Londonium)。在這座墓地中發現兩具中國人骸骨,意味着在那個年代古羅馬與中國之間已經有了交流。


英國古羅馬墓中發現的遺骸

英國古羅馬墓中發現的遺骸

資料圖:英國古羅馬墓中發現的遺骸。

這一消息引發考古界和史學界的廣泛關注,英國媒體也加以報道。【泰晤士報】網站以『中國遺骨改寫古羅馬歷史』為題,對此事予以關注。【每日郵報】以『兩大古帝國的相遇:兩具中國人骸骨如何進入倫敦的古羅馬墓地』為題,進行了報道。


這座古羅馬時期的墓地現在位於倫敦南華克區的蘭特街。【泰晤士報】稱,這是一座普通的墓地,埋葬的都是古羅馬時期的平民,他們曾經生活在貧窮和髒亂的泰晤士河畔。【每日郵報】稱,出土的22具骸骨中,兩具為亞洲血統,另有4組被確認屬非洲種系。儘管專家還沒有確定兩具亞洲骸骨的確切來源,但卻認為他們極有可能都來自中國。



原題:倫敦發掘古羅馬時期骸骨似為中國人 或將改寫東西方文明交流史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7-20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明交流史研究當持審慎之思——倫敦考古發現芻議】

頃閱倫敦古羅馬墓發現疑似中國骸骨之報道,竊以為此類考古發現固足珍貴,然學界立論尤需審慎。今試從三端論之:

一、考古發現與文明源流之辨
三星堆與布瓦遺址之發現,確證早期文明交流之存在,然"華夏文明西來說"實為過度推論。昔王國維先生倡"二重證據法",強調地下材料當與文獻互證。今觀商周甲骨、青銅銘文所載禮制體系,與西亞文明迥異。若僅以人種特徵斷源流,猶以管窺天也。【史記·大宛列傳】載張騫"鑿空"之前,已有"羌中道"存在,可知東西交流實為雙向滲透之過程。

二、跨文化遺存之多重解釋
倫敦所出亞洲骸骨,其鑑定尚存疑義。即便確屬華夏,亦有多解:或為絲綢貿易之商旅,或系羅馬軍團所攜東方奴僕,甚或是輾轉流徙之藝人。按【後漢書·西域傳】載,永元十二年(100年)"西域蒙奇、兜勒遣使內附",時值羅馬圖拉真皇帝在位(98-117年),適與墓葬年代相合。然單例發現難證常態交流,猶需更多實物佐證。

三、史學方法論之反思
今日學界每見新發現輒言"改寫歷史",此實受媒體敘事影響。錢穆先生【國史大綱】序言特誡"革新派"之弊,謂其"急於尋材料證成己說"。文明交流研究當如陳寅恪先生所言,秉持"了解之同情",既重物質遺存,亦考精神脈絡。羅馬玻璃器、漢地銅鏡之互見,已證東西交往之悠久,新發現不過補此長卷之一角耳。

要之,此發現確為重要線索,然文明交流史之書寫,仍需系統考察語言、器物、技術傳播之完整證據鏈。吾輩學人當效法傅斯年先生"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之精神,以實證態度推進研究,方不負古人遺存之真義。媒體渲染之辭,可資談助,未足為學術定論也。
南丘 發表於 2025-7-27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明交流史研究當持審慎之思——倫敦古羅馬墓亞洲骸骨發現芻議】

頃閱倫敦南華克區蘭特街古羅馬墓地發現亞洲人種骸骨之報道,竊以為此考古發現固足珍貴,然學界與媒體動輒以"改寫文明交流史"相標榜,實有過度詮釋之虞。今試從三端論之:

一、考古發現與文明溯源之辨
三星堆與布瓦遺址所見之"西方面孔",實為體質人類學所謂"高加索人種特徵",此與"華夏文明西來說"實無必然聯繫。考古學泰斗張光直先生曾言:"文化相似性當從傳播論與獨立發明論雙向考察"。今倫敦所見亞洲骸骨,縱使DNA檢測確證為中國血統,亦僅能證明個體流動,不足以論斷文明傳播方向。漢代【史記·大宛列傳】載黎軒(即羅馬帝國)使節來華事,恰說明東西交流本為雙向進程。

二、歷史語境還原之要義
該墓葬年代屬羅馬帝國時期(2-4世紀),正值中國東漢末年至西晉。此時絲綢之路已暢通數百年,【後漢書·西域傳】明確記載"大秦(羅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羅馬史家弗洛魯斯亦記載奧古斯都時期"賽裏斯人(中國人)"使團抵達。考古發現恰可與此文獻互證,而非"改寫"歷史。

三、學術表述當避媒體邏輯
英國媒體所用"改寫歷史"之語,實為新聞修辭。嚴謹考古學研究需經類型學排比、同位素分析、伴出器物研究等多重驗證。如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所言:"單個墓葬猶如歷史長河中的浪花,可折射陽光,卻不可替代整條河流。"

今建議學界:
1. 待正式學術報告發佈後再作論斷
2. 開展骸骨鍶同位素檢測以確定生長地
3. 系統比對該墓與同時期中國墓葬形制
4. 查考羅馬帝國東方行省人口流動記錄

【春秋】謹嚴,【左傳】核實。吾輩研究文明交流史,當效太史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治學精神,既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宜輕言"改寫"。此發現意義,不在顛覆既有認知,而在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立體圖景增添新的考證維度。學者當以實證精神抽絲剝繭,媒體宜以審慎態度傳播新知,如此方不負考古發現之真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