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5|回復: 0

[成语典故] 生灵涂炭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2 15: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生灵涂炭〗相关人物

王永

〖生灵涂炭〗涵义

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生灵涂炭〗出处

〖晋书·谯纵传〗:“遂使生灵涂炭,神器流离,邦国轸麦秀之哀,宫庙兴黍离之痛。”

〖生灵涂炭〗辨析

〖生灵涂炭〗读音:shēng líng tú tàn

〖生灵涂炭〗近义词: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生灵涂炭〗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生灵涂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生灵涂炭〗造句

1、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政治运动,中华大地上生灵涂炭

2、有些国家内战连年,当然免不了生灵涂炭,民怨四起。

3、一旦发生战争,就免不了生灵涂炭,为政者岂可不慎?

4、战争一旦发生,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最苦的是百姓!

5、三,两次大战的教训生灵涂炭,经济崩溃,全球受灾。

6、古代君王若是穷兵黩武,造成天下生灵涂炭,最后必导致民众抗暴而被推翻。

7、我们希望最好不再有战争,以免生灵涂炭

8、她报道战事,为的是表达自己对生灵涂炭那刻骨的痛恨。

9、从横跨整个欧洲,从斯大林格勒到伦敦,他所到之处生灵涂炭

10、您或许为大同军民所想,不欲生灵涂炭,归了大顺军无可非议。

〖生灵涂炭〗成语典故:

后燕、后秦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

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韩次 發表於 2025-4-23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生灵涂炭"之历史语境与当代启示》

"生灵涂炭"一典出自《晋书·谯纵传》,其字面义指百姓如陷泥沼、坠炭火,深层则隐喻政权更迭时民众的极端苦难。考其语源,实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左丞相王永讨伐后秦的檄文用语,这段历史背景尤值得深入剖析。

从语义学角度考察,"生灵"特指庶民百姓,与"涂炭"构成主谓结构,形成强烈意象对比。西晋训诂学家郭璞注《尔雅》时曾言:"涂者,淤也;炭者,燔也",二者皆为毁灭性意象。这种修辞手法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先例,《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即为其源。值得注意的是,该成语在南北朝文献中频繁出现,如《宋书·武帝纪》亦有"四海困涂炭之艰"的记载,反映出乱世文人的集体创伤记忆。

历史语境中,王永檄文所载前秦衰亡史颇具典型性。苻坚淝水之败后,北方再陷战乱,据《资治通鉴》载,当时"关中堡壁三千余所,互相吞噬",正是成语所述情境的真实写照。这种"邦国轸麦秀之哀"的悲怆,实为周人悯伤商纣暴政的《麦秀》诗与周大夫悲周室倾覆的《黍离》之痛的延续,构成中国政治文化中特有的兴亡叙事传统。

相较于近义词"水深火热","生灵涂炭"更强调人为灾祸的主动性。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辨析二者差异时指出:"水火灾异谓之水深火热,兵戈人祸谓之涂炭",此论可谓精当。该成语的贬义属性,使其在传统政治话语中常作为警示暴政的修辞工具,如唐太宗《帝范》即以此告诫"穷兵极武,未有不亡"。

当代语境下,这个诞生于1600年前的成语仍具现实意义。其价值不仅在于描述历史苦难,更在于确立"民为邦本"的政治伦理。当我们使用"生灵涂炭"形容某些战乱地区时,实际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吊民伐罪"的正义观。在全球化时代,这个古老成语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诠释人类共同命运的话语载体。

反思此语,可见汉语成语的独特生命力——四字之微,既能承载千年历史记忆,又可观照当下人类处境。这或许正是国学研究的当代价值所在:在解码古典语汇的同时,为现代文明提供历史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