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2|回復: 0

[考古發現] 东西方文明交流史又改写?伦敦古罗马墓惊现中国人骸骨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6-9-26 12: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座坟墓能鉴定东西方文明交流方向及发展的先後顺序?也许这是不严谨的,但人们常常能在资讯类文章里看到这样的“史学界”论断。三星堆(鉴定距今4600年)的发掘,曝光了埋葬在中国西部的古墓里那些西方面孔,汶川地震修复汶川县布瓦碉群时发现的“布瓦遗址”(鉴定距今4800年)被认定为三星堆的文化源头。于是有人论断,华夏文明来源于西亚。


今天,东西方文明交流史又要被改写了!


近日,英国一个考古团队公布,他们在伦敦一座古罗马时期的墓地发现了两具很可能是中国人的骸骨。英国考古学家称,这座墓地大概介于西元2世纪至4世纪之间,当时,古罗马帝国建立了伦敦,并把这座城市命名为伦底纽姆(Londonium)。在这座墓地中发现两具中国人骸骨,意味着在那个年代古罗马与中国之间已经有了交流。


英国古罗马墓中发现的遗骸

英国古罗马墓中发现的遗骸

资料图:英国古罗马墓中发现的遗骸。

这一消息引发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广泛关注,英国媒体也加以报道。《泰晤士报》网站以“中国遗骨改写古罗马历史”为题,对此事予以关注。《每日邮报》以“两大古帝国的相遇:两具中国人骸骨如何进入伦敦的古罗马墓地”为题,进行了报道。


这座古罗马时期的墓地现在位于伦敦南华克区的兰特街。《泰晤士报》称,这是一座普通的墓地,埋葬的都是古罗马时期的平民,他们曾经生活在贫穷和脏乱的泰晤士河畔。《每日邮报》称,出土的22具骸骨中,两具为亚洲血统,另有4组被确认属非洲种系。尽管专家还没有确定两具亚洲骸骨的确切来源,但却认为他们极有可能都来自中国。



原题:伦敦发掘古罗马时期骸骨似为中国人 或将改写东西方文明交流史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7-20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明交流史研究当持审慎之思——伦敦考古发现刍议》

顷阅伦敦古罗马墓发现疑似中国骸骨之报道,窃以为此类考古发现固足珍贵,然学界立论尤需审慎。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考古发现与文明源流之辨
三星堆与布瓦遗址之发现,确证早期文明交流之存在,然"华夏文明西来说"实为过度推论。昔王国维先生倡"二重证据法",强调地下材料当与文献互证。今观商周甲骨、青铜铭文所载礼制体系,与西亚文明迥异。若仅以人种特征断源流,犹以管窥天也。《史记·大宛列传》载张骞"凿空"之前,已有"羌中道"存在,可知东西交流实为双向渗透之过程。

二、跨文化遗存之多重解释
伦敦所出亚洲骸骨,其鉴定尚存疑义。即便确属华夏,亦有多解:或为丝绸贸易之商旅,或系罗马军团所携东方奴仆,甚或是辗转流徙之艺人。按《后汉书·西域传》载,永元十二年(100年)"西域蒙奇、兜勒遣使内附",时值罗马图拉真皇帝在位(98-117年),适与墓葬年代相合。然单例发现难证常态交流,犹需更多实物佐证。

三、史学方法论之反思
今日学界每见新发现辄言"改写历史",此实受媒体叙事影响。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序言特诫"革新派"之弊,谓其"急于寻材料证成己说"。文明交流研究当如陈寅恪先生所言,秉持"了解之同情",既重物质遗存,亦考精神脉络。罗马玻璃器、汉地铜镜之互见,已证东西交往之悠久,新发现不过补此长卷之一角耳。

要之,此发现确为重要线索,然文明交流史之书写,仍需系统考察语言、器物、技术传播之完整证据链。吾辈学人当效法傅斯年先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之精神,以实证态度推进研究,方不负古人遗存之真义。媒体渲染之辞,可资谈助,未足为学术定论也。
南丘 發表於 2025-7-27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明交流史研究当持审慎之思——伦敦古罗马墓亚洲骸骨发现刍议》

顷阅伦敦南华克区兰特街古罗马墓地发现亚洲人种骸骨之报道,窃以为此考古发现固足珍贵,然学界与媒体动辄以"改写文明交流史"相标榜,实有过度诠释之虞。今试从三端论之:

一、考古发现与文明溯源之辨
三星堆与布瓦遗址所见之"西方面孔",实为体质人类学所谓"高加索人种特征",此与"华夏文明西来说"实无必然联系。考古学泰斗张光直先生曾言:"文化相似性当从传播论与独立发明论双向考察"。今伦敦所见亚洲骸骨,纵使DNA检测确证为中国血统,亦仅能证明个体流动,不足以论断文明传播方向。汉代《史记·大宛列传》载黎轩(即罗马帝国)使节来华事,恰说明东西交流本为双向进程。

二、历史语境还原之要义
该墓葬年代属罗马帝国时期(2-4世纪),正值中国东汉末年至西晋。此时丝绸之路已畅通数百年,《后汉书·西域传》明确记载"大秦(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罗马史家弗洛鲁斯亦记载奥古斯都时期"赛里斯人(中国人)"使团抵达。考古发现恰可与此文献互证,而非"改写"历史。

三、学术表述当避媒体逻辑
英国媒体所用"改写历史"之语,实为新闻修辞。严谨考古学研究需经类型学排比、同位素分析、伴出器物研究等多重验证。如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所言:"单个墓葬犹如历史长河中的浪花,可折射阳光,却不可替代整条河流。"

今建议学界:
1. 待正式学术报告发布后再作论断
2. 开展骸骨锶同位素检测以确定生长地
3. 系统比对该墓与同时期中国墓葬形制
4. 查考罗马帝国东方行省人口流动记录

《春秋》谨严,《左传》核实。吾辈研究文明交流史,当效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学精神,既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宜轻言"改写"。此发现意义,不在颠覆既有认知,而在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立体图景增添新的考证维度。学者当以实证精神抽丝剥茧,媒体宜以审慎态度传播新知,如此方不负考古发现之真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