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5|回覆: 0

[成語典故] 以貌取人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6 07: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貌取人】相關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子羽,春秋末年魯國人,因為相貌和體型都不好看,孔子認為他沒有前途。

【以貌取人】涵義

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

【以貌取人】出處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貌取人】辨析

【以貌取人】讀音:yǐ mào qǔ rén

【以貌取人】近義詞:以名取士

【以貌取人】反義詞:量材錄用、量才錄用

【以貌取人】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以貌取人】造句

1、永久不要以貌取人,徐徐地說,但要迅疾的想。

2、我們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就不能以貌取人,要從本質上去評定這個人的好壞。

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們千萬不要以貌取人

4、公司這次徵才,沒有經驗的主管純粹以貌取人,當然選不出具有真才實學的人。

5、她擇偶時只是膚淺地以貌取人,婚後才發現對方人品不佳,終以離婚收場。

6、酒店業,與其他部分旅遊業一樣,在員工選擇上喜歡以貌取人

7、不管這麼說是否合適,這個社會對女人總是以貌取人的。

8、現在的選美比賽不只是以貌取人,氣質和才華也是重要的評量標準。

9、雖然我們被警告絕對不要以貌取人,面試過程的目標是解開那個外貌。

10、戀愛就像導演,打出的旗號無一不是藝術至上,其實都是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成語典故: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

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以貌取人】成語接龍:

以貌取人→人多勢眾→眾寡懸絕→絕處逢生→生死長夜→夜長夢多→多才多藝→藝不壓身→身不由己→己溺己飢→飢不暇食→食不暇飽→飽經世故→故甚其詞→詞窮理盡→盡情盡理→理直氣壯→壯氣吞牛→牛角之歌→歌鶯舞燕→燕雀之見→見羹見牆→牆花路草→草木蕭疏→疏財重義→義形於色→色如死灰→灰頭土臉→臉無人色→色若死灰→灰頭土面→面朋口友→友風子雨→雨零星亂→亂作胡為→為非作惡→惡跡昭著→著述等身→身單力薄→薄技在身→身當矢石→石心木腸→腸肥腦滿→滿臉春風→風鬟霜鬢→鬢亂釵橫→橫說豎說→說地談天→天堂地獄→獄貨非寶→寶刀未老→老僧入定→定亂扶衰→衰當益壯→壯發衝冠→冠絕一時→時詘舉贏→贏金一經→經綸滿腹→腹飽萬言→言傳身教→教無常師→師直為壯→壯志凌雲→雲天霧地→地廣人稀→稀世之寶→寶馬香車→車在馬前→前車可鑑→鑒貌辨色→色絲虀臼→臼頭深目→目無全牛→牛星織女→女大難留→留犂撓酒→酒醉飯飽→飽學之士→士農工商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6-12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以貌取人"之謬及其當代啟示】
(文/國學研習者)

"以貌取人"作為儒家經典中的一則著名典故,其思想內涵遠超字面意義。考【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載,孔子"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反思,實為中華文明對認知方法論的重要突破。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深意。

一、典故本義與儒家認知觀
子羽(澹臺滅明)因貌寢見棄於孔子,後卻以德行聞達諸侯的史實,揭示了儒家"觀人"學說的精微處。【論語·為政】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正與【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九用"之說相呼應,強調"觀誠""考志""視聲"等多維認知體系。孔子之嘆非僅自省,更確立"不以形論質"的識人準則,此與【莊子·德充符】所述"形骸之內"高於"形骸之外"的哲思異曲同工。

二、詞義流變與認知陷阱
該成語在語義演化中形成三重警示:其一,外貌與才能無必然聯繫,此理於【韓非子·顯學】"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可得印證;其二,表象認知易生"宰予之失",即【人物誌】所警"口談方略,未必能行"的語言陷阱;其三,當代社會將"貌"泛化為學歷、出身等標籤,實為古典命題的現代變體。

三、當代價值與實踐智慧
在視覺文化盛行的今日,"以貌取人"呈現新形態。王充【論衡·骨相篇】雖言骨法,卻更重"性命繫於形體"的辯證觀。實踐層面當循三重境界:初級者戒除外貌偏見,中級者如【呂氏春秋·論人】"八觀六驗"般建立多元評價,高級者則達【孟子·離婁上】"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的洞察境界。企業選拔若止於"子羽之貌",則失"滅明之才";人際交往若固於皮相,終違"君子以朋友講習"(【周易·兌卦】)之本義。

結語:子羽故事歷經兩千五百年仍具生命力,恰因其直指人類認知的永恆局限。孔子之嘆非終點,而是開啟"格物致知"的起點。今人重溫此典,當知【尚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之訓,在信息爆炸時代尤需以古典智慧破認知之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