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55|回覆: 2

[成語典故] 眾叛親離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6 0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眾叛親離】相關人物

州吁(?―前719年),姬姓,衛氏,名州吁,衛莊公之子,衛桓公異母弟,春秋時期衛國第十四任國君。

【眾叛親離】涵義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眾叛親離】出處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眾叛親離】辨析

【眾叛親離】讀音:zhòng pàn qīn lí

【眾叛親離】近義詞:孤家寡人、土崩瓦解、孤家寡人、分崩離析

【眾叛親離】反義詞:團結一致、同舟共濟、和衷共濟

【眾叛親離】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眾叛親離】造句

1、心理戰和眾叛親離的薩達姆家族開戰前,世界媒體廣泛報道了美國發動的勸降心理戰。

2、經理要是一直如此剛愎自用,最後一定眾叛親離,公司也就土崩瓦解了。

3、他不聽勸阻,一意孤行,最後落得眾叛親離,一敗塗地的下場。

4、地主在節節敗退之後,惶然四顧,只見眾叛親離,四面楚歌。

5、在紂王逐漸眾叛親離的時候,周國的領袖姬昌卻正在贏得越來越多的支持者。

6、因為與家人意見不合,打架,吸毒讓他接近眾叛親離的地步。

7、領隊要不是答應了隊員的部分要求,他可能已眾叛親離了。

8、性格決定命運啊,以後眾叛親離,遺臭萬年,雖說冤了點,可是和他這不識大體的性格大概也有莫大的關係。

9、他們這種錯誤行動,是自絕於廣大民眾,一定會遭到廣大民眾的強烈反對,到頭來必將落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10、他暴躁武斷,剛愎自用,不管他嘴裡說的多麼好聽,也還是弄到眾叛親離,。最後受誅於漸台。

【眾叛親離】成語典故:

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殺死了自己的哥哥衛桓公,自己做了國君。這件事引起了國人的強烈不滿。州吁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藉口替先君報仇而前去攻打鄭國。他為了得到宋國的支持,派人對宋殤公說,如果聯合起來攻打鄭國,就會消滅宋國在鄭國的禍根,何況在這次戰爭中,宋國充當主帥,衛國出軍費,如果再聯繫陳國和蔡國,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宋殤公當然願意那樣做,於是宋國和衛國聯合陳國、蔡國一起攻打鄭國,在把鄭國的東城門包圍了5天後,才勝利撤兵回去。

魯國的國君對此非常擔心,他詢問自己手下的人州吁是否能夠成功。手下的人回答說只聽說做國君的用恩德取得百姓的愛戴,沒有聽說靠胡作非為贏得人心的。州吁仗恃他擁有重兵,到處發動戰爭,把災難帶給了人民,這樣就會失去人民,國內的民眾都會反叛他,親信的人也都遠離他,他要想成功事業,是不可能辦到的。果然沒過多久,州吁就被石設計殺害了。後來,人們用“眾叛親離”表示某人失去民心,非常孤立。

【眾叛親離】成語接龍:

眾叛親離→離奇古怪→怪誕不經→經文緯武→武斷鄉曲→曲突徙薪→薪桂米珠→珠沉玉碎→碎瓊亂玉→玉堂人物→物歸原主→主憂臣辱→辱門敗戶→戶告人曉→曉以大義→義海恩山→山童石爛→爛若舒錦→錦繡肝腸→腸肥腦滿→滿腹牢騷→騷翁墨客→客死他鄉→鄉利倍義→義正辭嚴→嚴霜烈日→日薄桑榆→榆次之辱→辱國殄民→民不聊生→生上起下→下井投石→石火電光→光風霽月→月黑風高→高枕安寢→寢苫枕干→乾巴利落→落紙雲煙→煙波浩渺→渺無人煙→煙波釣徒→徒擁虛名→名聲籍甚→甚囂塵上→上根大器→器宇軒昂→昂頭闊步→步步為營→營私舞弊→弊衣疏食→食指大動→動如參商→商彝夏鼎→鼎足而居→居安慮危→危急存亡→亡猿禍木→木心石腹→腹心相照→照章辦事→事預則立→立錐之地→地下修文→文君新寡→寡鳧單鵠→鵠峙鸞停→停辛佇苦→苦身焦思→思婦病母→母難之日→日慎一日→日月逾邁→邁古超今→今雨新知→知盡能索→索隱行怪→怪誕詭奇→奇文瑰句→句櫛字比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4-29 07: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眾叛親離"的統治倫理困境——以衛州吁之亂為鑑】

"眾叛親離"作為政治倫理的終極警示,其典出【左傳·隱公四年】所載衛州吁之亂,實為華夏政治文明中極具典範意義的統治失敗案例。本文試從經學視角剖析此成語所蘊含的治國之道。

一、州吁之亂的禮制根源
州吁"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的暴行,本質上是周禮崩壞的典型表現。【禮記·曲禮】云:"毋不敬,儼若思",而州吁弒兄篡位,已違"兄友弟恭"的人倫大義。鄭玄注【周禮】時特別強調"德行為先,武力為末",州吁卻反其道而行,終致"眾叛親離,難以濟矣"的結局。此恰印證【尚書·太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的訓誡。

二、成語的倫理結構解析
"眾叛"與"親離"實為兩個遞進的統治危機階段。孔穎達疏解此語時指出:"眾叛謂庶人離心,親離謂宗族解體"。這種由外而內的崩解過程,正合【孟子·離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政治規律。近人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特別以此例說明"武力不可恃"的治國真諦。

三、歷史鏡鑒的現代啟示
州吁故事揭示的統治倫理,在今日仍具警示意義。王夫之【讀通鑑論】曾言:"眾心不與,謂之獨夫",這與現代政治學中的合法性理論不謀而合。考察歷代亡國之君,從商紂到隋煬帝,其敗亡軌跡莫不始於"眾叛"而終於"親離"。

結語:
【周易·繫辭】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眾叛親離"作為政治倫理的反面教材,其價值正在於警醒執政者:唯有恪守"民惟邦本"(【尚書·五子之歌】)的古訓,方能避免重蹈州吁的覆轍。此成語跨越三千年的歷史沉澱,至今仍閃耀着華夏政治智慧的光芒。
龍依 發表於 2025-6-25 15:4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眾叛親離"的統治危機與為政之道】

"眾叛親離"一詞,典出【左傳·隱公四年】,其言"阻兵無眾,安忍無親",八字已道盡統治危機之本質。州吁之敗,非獨春秋個案,實為千古為政者之殷鑑。今試析其義理,以明治國安邦之道。

一、權力合法性的消解
州吁弒兄自立,已違【周禮】"大宗維翰"之制。鄭玄注【禮記】云:"弒君篡位,人道之大惡。"其以暴力取國,既失宗法之正,又悖君臣之義。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州吁之政,先天不足,此其敗亡之根本。觀後世王莽、董卓之流,皆蹈此覆轍。

二、統治基礎的崩塌
【尚書】有言"民惟邦本",州吁卻"阻兵無眾"。其窮兵黷武之策,恰如管仲所譏"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五國伐鄭雖勝,然【老子】云"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勞民傷財,徒增民怨。比之齊桓公"尊王攘夷"之正道,實乃南轅北轍。

三、道德資源的枯竭
"安忍無親"四字,道破統治倫理之失。州吁對外結盟宋、陳、蔡,看似縱橫捭闔,實則如【易經】"羝羊觸藩"之象。內不能睦親族,外不可信鄰邦,終成孤家寡人。反觀周公"一飯三吐哺",其得天下歸心,豈偶然哉?

四、歷史鏡鑒的現實意義
【韓非子·孤憤】言"人主之患在於信人",然州吁之誤恰在不信任何人。為政者當如【孟子】所言"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唐太宗"水能載舟"之喻,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智,皆得中和之道。

結語:
州吁故事,印證【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之要義。今之領導者,當以史為鑑:權力源於認同,統治基於信任,發展繫於民心。若違此道,縱有強兵利器,終難免"眾叛親離"之局。故【周易】"泰卦"象辭曰:"天地交,泰。"惟上下相通,方能國祚綿長。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