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0|回覆: 0

[文化觀點] 古代為什麼習慣稱『社會』為『江湖』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5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佚名

古代為什麼稱『社會』為『江湖』?

古代為什麼稱『社會』為『江湖』?

『泉涸,魚雙與處於陸,相掬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江湖』是相對於『朝廷』而言。

朝廷:指官府也就是政界。當官人的圈,朝廷指封建社會(分封制)下,被王國、諸侯國擁戴為共主,共主建立的統治機構(政府)的總稱。在這種統治制度下,共主通常被稱為皇帝。

中國歷代的中原王朝通常被認為中國的正統王朝,屬於中央政權,周邊被征服的民族、部落,絕大多數臣服中原政權,被封為諸侯國。中原王朝的統治機構——朝廷被稱為『中原朝廷』。

江湖: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與河流、湖泊並無關係,也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場所。江湖在中文中的本義是指四處流浪、賣藝、賣藥的人的一種生活狀態;這個詞也經常與朝廷(官方政府)相對。

隨着時間推移,在唐人小說中,江湖是遠離朝廷的民間社會,而到了宋元話本中,則演變成了打鬥比武的場所。在許多中國文學中,尤其是武俠小說中,江湖是俠客們的活動範圍。

所謂江湖,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關於江湖的愛情故事,關於江湖中的豪情,義氣,關於闖蕩江湖的點點滴滴讓人刻骨銘心,小說裡面一個個經典的故事讓人們對它充滿了嚮往,很多人們都受到它的影響,也因為這樣,傳奇一類的江湖遊戲才會在中國那麼火。

江湖一詞出自【莊子·大宗師篇】:泉涸,魚雙與處於陸,相掬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什麼是江湖?人即是江湖。什麼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江湖是美麗的,在深夜的街頭獨自揮舞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劍,像風一樣瀟灑,江湖是無奈的,看着自己的師友至愛喋血黃沙,為報仇也只能十年面壁。這就是江湖。在江湖裡,你可以和你的愛侶雙劍合璧,共奏一曲『笑傲江湖』。也可以憑着自己的絕頂聰明,找尋傳說中的秘籍,練就絕世的武功。或者開山收徒,成為受人景仰的宗師。也可以打一把自己的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成為傳說中的孤獨劍客。等到完成了一些近於苛刻的條件,你就可以拜風清揚、張三丰、達摩祖師、王重陽、楊過這樣的傳奇人物,學到令人艷羨的武功。

江湖的稱謂最早是由莊子提出的,出自【莊子大宗師篇】,原句為『泉涸,魚雙與予處於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原文意思是: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於陸地的小窪,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濕潤。此時,兩條魚便緬懷起往日在江河湖水裡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識的生活。

而後古龍在一本武俠書中借殺手燕十三之口說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成為驚世之言,至此,江湖的稱謂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廣的內涵。最終,還是由古龍先生為江湖的稱謂做了總結: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誠如斯言,記得徐克版的【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那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水墨山水、純真作品,因為任我行『只要有人,就會有恩怨』變得沉重。

追溯莊子,歷來以寓言的形式闡述玄妙的真理,可謂寸字寸金。江湖,而非溪海,正因為溪水不能容納更多,給人的感覺更是潺潺細水、清澈見底,我們不能忍心看到渾濁;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駭人,心中只有敬畏,感覺望而卻步。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現意境,江有溪之雋永綿長、且有奔渤之勢,複雜的水境泥沙混雜;湖,另有海之深沉,無窮的生命蘊涵之中。人之悲哀,就在於江湖。

江湖血雨腥風才有味道!社會長治久安才奔頭!人可以沒有江湖,但人絕離不開社會!江湖崇尚個人,社會期待大眾!江湖人士,諸如東邪西毒等,儘管性格怪戾,動輒殺伐,但能獨樹一幟,仍可以橫行江湖,自在逍遙,無所忌憚,凌駕於眾俠之上!社會梟雄,譬如夏桀商紂,縱然坐擁雄兵,喜好殘暴,難免強弩之末,再不能禁錮天下,荼毒生靈,要風得風,最終為大眾所棄!在江湖的人,一定在社會,在社會的人,未必在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社會個人自由!

夢林軒 發表於 2025-7-11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江湖"詞義之嬗變及其文化意蘊】

莊子【大宗師】"相忘於江湖"一語,實為華夏文明對自由精神的最早隱喻。考"江湖"詞義之演變,實乃一部縮微的中國社會文化史。本文將從訓詁學、社會學、文學三重視角,解析"江湖"如何從自然地理概念演化為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社會符號。

一、詞源考辨:從自然意象到哲學隱喻
【說文解字】釋"江"為"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湖"為"大陂也",本義皆指自然水體。莊子以魚喻人,將"江湖"升華為"自然自在"的哲學境界。值得注意的是,【莊子】中"江湖"凡七見,皆與"廟堂"形成二元對立,如【刻意篇】"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也",已然構建出隱逸文化的原型。

二、歷史嬗變:社會結構的文化映射
漢代【史記·貨殖列傳】載"范蠡乘扁舟浮於江湖",此時"江湖"已具社會空間含義。至唐宋時期,隨着科舉制度完善,"江湖"與"魏闕"的對立日益鮮明。白居易【琵琶行】"謫居臥病潯陽城"與"江湖寥落爾安歸"的對照,正是士大夫階層雙重身份焦慮的寫照。南宋【武林舊事】記載的"諸色伎藝人",則標誌着市民階層的"江湖"開始形成。

三、文學重構:武俠敘事的文化符號
明清小說完成"江湖"的文學定型。【水滸傳】構建的"替天行道"體系,將江湖倫理提升至與廟堂法制並立的地位。金庸【笑傲江湖】通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的論斷,揭示其本質是人際關係網絡。值得注意的是,武俠小說中的"江湖規矩"實為傳統禮制的民間變體,如"義"源於儒家五常,"門派"仿效宗法制度。

四、現代轉型:文化基因的當代延續
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指出:"江湖意識是鄉土中國的精神遺產。"從互聯網時代的"IT江湖"到商業領域的"地產江湖",傳統概念被賦予新內涵。這種文化基因的延續性,正印證了陳寅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論斷。

要之,"江湖"概念的演變史,實為中華文明處理個體自由與社會規範關係的思維史。從莊子的哲學隱喻到金庸的文化符號,其核心始終圍繞着對"自在"與"秩序"的永恆求索。理解"江湖",即是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另一套意義系統。
劉嘉玲好 發表於 2025-7-19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江湖":從莊周寓言到文化符號的嬗變】

"江湖"一詞的語義流變,實為中國文化史上極具典型性的詞彙現象。考其本源,【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原始語境,乃以自然生態喻指生命理想狀態。此處"江湖"猶言"江海",特指魚類自然棲居之所,莊子借魚之困境闡發其"天放"哲學,主張萬物各得其所的逍遙境界。此為本義層面的自然空間概念。

至漢代,"江湖"始生轉義。【史記·貨殖列傳】載"范蠡乘扁舟浮於江湖",已隱含隱逸政治的含義。班固【漢書】稱"江湖之上,必有隱士",則正式將"江湖"建構為與廟堂相對的社會空間。這種二元對立思維的形成,實根植於中國傳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士人處世哲學。魏晉時期,"江湖"更與"山林"互文,成為隱逸文化的象徵符號,如陶潛"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之詠,即體現此種價值取向。

唐宋之際,"江湖"語義發生重要裂變。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間"的自述,白居易"江湖散人"的自號,標誌着該詞開始指代流動性的生存狀態。而【太平廣記】所載俠客故事,則賦予"江湖"以俠義倫理色彩。至宋元話本,"江湖"漸與市井文化融合,衍生出"走江湖""江湖伎倆"等市井話語,其語義場已涵蓋流動藝人、遊方術士等邊緣群體。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江湖"已從地理概念徹底轉化為社會關係網絡的概念。

明清以降,武俠小說的興盛使"江湖"完成最終定型。金庸【笑傲江湖】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之論,實為對傳統概念的現代詮釋。此時的"江湖"已成為包含特定規則(義氣、恩怨、門派)、特殊倫理(快意恩仇、俠義精神)的亞文化系統。這種文化建構既源於對正統價值的補充,也暗含對現實秩序的批判。

從訓詁學角度考察,"江湖"的語義演變呈現"自然空間→社會空間→文化空間"的三重嬗變。其能指不變而所指流轉的現象,正印證了索緒爾"語言符號任意性"理論。更值得注意的是,"江湖"作為文化符號的生成過程,實則是中國傳統社會"大傳統"與"小傳統"互動的絕佳範例——它既吸納了莊子的哲學智慧,又融匯了市井的生存智慧,最終形成具有獨特審美意蘊的文化意象。

今日所謂"江湖氣""江湖兒女"等衍生詞彙,仍延續着這一文化基因。理解"江湖"的語義史,不僅關乎詞彙考據,更是解讀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一把鑰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