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16|回復: 0

[文化觀點] 古代为什么习惯称『社会』为『江湖』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5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佚名

古代为什么称『社会』为『江湖』?

古代为什么称『社会』为『江湖』?

『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江湖』是相对于『朝廷』而言。

朝廷:指官府也就是政界。当官人的圈,朝廷指封建社会(分封制)下,被王国、诸侯国拥戴为共主,共主建立的统治机构(政府)的总称。在这种统治制度下,共主通常被称为皇帝。

中国历代的中原王朝通常被认为中国的正统王朝,属于中央政权,周边被征服的民族、部落,绝大多数臣服中原政权,被封为诸侯国。中原王朝的统治机构——朝廷被称为『中原朝廷』。

江湖: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江湖在中文中的本义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这个词也经常与朝廷(官方政府)相对。

随着时间推移,在唐人小说中,江湖是远离朝廷的民间社会,而到了宋元话本中,则演变成了打斗比武的场所。在许多中国文学中,尤其是武侠小说中,江湖是侠客们的活动范围。

所谓江湖,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关于江湖的爱情故事,关于江湖中的豪情,义气,关于闯荡江湖的点点滴滴让人刻骨铭心,小说里面一个个经典的故事让人们对它充满了向往,很多人们都受到它的影响,也因为这样,传奇一类的江湖游戏才会在中国那么火。

江湖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篇〗: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什么是江湖?人即是江湖。什么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江湖是美丽的,在深夜的街头独自挥舞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剑,像风一样潇洒,江湖是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师友至爱喋血黄沙,为报仇也只能十年面壁。这就是江湖。在江湖里,你可以和你的爱侣双剑合璧,共奏一曲『笑傲江湖』。也可以凭着自己的绝顶聪明,找寻传说中的秘籍,练就绝世的武功。或者开山收徒,成为受人景仰的宗师。也可以打一把自己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成为传说中的孤独剑客。等到完成了一些近于苛刻的条件,你就可以拜风清扬、张三丰、达摩祖师、王重阳、杨过这样的传奇人物,学到令人艳羡的武功。

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出自〖庄子大宗师篇〗,原句为『泉涸,鱼双与予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意思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此时,两条鱼便缅怀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识的生活。

而后古龙在一本武侠书中借杀手燕十三之口说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成为惊世之言,至此,江湖的称谓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广的内涵。最终,还是由古龙先生为江湖的称谓做了总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诚如斯言,记得徐克版的〖笑傲江湖ii东方不败〗,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水墨山水、纯真作品,因为任我行『只要有人,就会有恩怨』变得沉重。

追溯庄子,历来以寓言的形式阐述玄妙的真理,可谓寸字寸金。江湖,而非溪海,正因为溪水不能容纳更多,给人的感觉更是潺潺细水、清澈见底,我们不能忍心看到浑浊;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骇人,心中只有敬畏,感觉望而却步。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现意境,江有溪之隽永绵长、且有奔渤之势,复杂的水境泥沙混杂;湖,另有海之深沉,无穷的生命蕴涵之中。人之悲哀,就在于江湖。

江湖血雨腥风才有味道!社会长治久安才奔头!人可以没有江湖,但人绝离不开社会!江湖崇尚个人,社会期待大众!江湖人士,诸如东邪西毒等,尽管性格怪戾,动辄杀伐,但能独树一帜,仍可以横行江湖,自在逍遥,无所忌惮,凌驾于众侠之上!社会枭雄,譬如夏桀商纣,纵然坐拥雄兵,喜好残暴,难免强弩之末,再不能禁锢天下,荼毒生灵,要风得风,最终为大众所弃!在江湖的人,一定在社会,在社会的人,未必在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社会个人自由!

梦林轩 發表於 2025-7-11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江湖"词义之嬗变及其文化意蕴》

庄子《大宗师》"相忘于江湖"一语,实为华夏文明对自由精神的最早隐喻。考"江湖"词义之演变,实乃一部缩微的中国社会文化史。本文将从训诂学、社会学、文学三重视角,解析"江湖"如何从自然地理概念演化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社会符号。

一、词源考辨:从自然意象到哲学隐喻
《说文解字》释"江"为"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湖"为"大陂也",本义皆指自然水体。庄子以鱼喻人,将"江湖"升华为"自然自在"的哲学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庄子》中"江湖"凡七见,皆与"庙堂"形成二元对立,如《刻意篇》"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也",已然构建出隐逸文化的原型。

二、历史嬗变:社会结构的文化映射
汉代《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此时"江湖"已具社会空间含义。至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完善,"江湖"与"魏阙"的对立日益鲜明。白居易《琵琶行》"谪居卧病浔阳城"与"江湖寥落尔安归"的对照,正是士大夫阶层双重身份焦虑的写照。南宋《武林旧事》记载的"诸色伎艺人",则标志着市民阶层的"江湖"开始形成。

三、文学重构:武侠叙事的文化符号
明清小说完成"江湖"的文学定型。《水浒传》构建的"替天行道"体系,将江湖伦理提升至与庙堂法制并立的地位。金庸《笑傲江湖》通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的论断,揭示其本质是人际关系网络。值得注意的是,武侠小说中的"江湖规矩"实为传统礼制的民间变体,如"义"源于儒家五常,"门派"仿效宗法制度。

四、现代转型:文化基因的当代延续
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江湖意识是乡土中国的精神遗产。"从互联网时代的"IT江湖"到商业领域的"地产江湖",传统概念被赋予新内涵。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性,正印证了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论断。

要之,"江湖"概念的演变史,实为中华文明处理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关系的思维史。从庄子的哲学隐喻到金庸的文化符号,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对"自在"与"秩序"的永恒求索。理解"江湖",即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另一套意义系统。
刘嘉玲好 發表於 2025-7-19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江湖":从庄周寓言到文化符号的嬗变》

"江湖"一词的语义流变,实为中国文化史上极具典型性的词汇现象。考其本源,《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原始语境,乃以自然生态喻指生命理想状态。此处"江湖"犹言"江海",特指鱼类自然栖居之所,庄子借鱼之困境阐发其"天放"哲学,主张万物各得其所的逍遥境界。此为本义层面的自然空间概念。

至汉代,"江湖"始生转义。《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已隐含隐逸政治的含义。班固《汉书》称"江湖之上,必有隐士",则正式将"江湖"建构为与庙堂相对的社会空间。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形成,实根植于中国传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人处世哲学。魏晋时期,"江湖"更与"山林"互文,成为隐逸文化的象征符号,如陶潜"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之咏,即体现此种价值取向。

唐宋之际,"江湖"语义发生重要裂变。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自述,白居易"江湖散人"的自号,标志着该词开始指代流动性的生存状态。而《太平广记》所载侠客故事,则赋予"江湖"以侠义伦理色彩。至宋元话本,"江湖"渐与市井文化融合,衍生出"走江湖""江湖伎俩"等市井话语,其语义场已涵盖流动艺人、游方术士等边缘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江湖"已从地理概念彻底转化为社会关系网络的概念。

明清以降,武侠小说的兴盛使"江湖"完成最终定型。金庸《笑傲江湖》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之论,实为对传统概念的现代诠释。此时的"江湖"已成为包含特定规则(义气、恩怨、门派)、特殊伦理(快意恩仇、侠义精神)的亚文化系统。这种文化建构既源于对正统价值的补充,也暗含对现实秩序的批判。

从训诂学角度考察,"江湖"的语义演变呈现"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的三重嬗变。其能指不变而所指流转的现象,正印证了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江湖"作为文化符号的生成过程,实则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的绝佳范例——它既吸纳了庄子的哲学智慧,又融汇了市井的生存智慧,最终形成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文化意象。

今日所谓"江湖气""江湖儿女"等衍生词汇,仍延续着这一文化基因。理解"江湖"的语义史,不仅关乎词汇考据,更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