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72|回復: 0

[成语典故] 重见天日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24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重见天日〗相关人物

关羽(?-220年),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周仓,字元福,为〖三国演义〗虚构人物,真实历史上不存在。

〖重见天日〗涵义

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重见天日〗出处

宋·文天祥〖文山全集·十三·真州杂赋·序〗:“一入真州,忽见中国衣冠,如流浪人乍归故乡,不意重睹天日至此。”

〖重见天日〗辨析

〖重见天日〗读音:chóng jiàn tiān rì

〖重见天日〗近义词:开云见日、重睹天日

〖重见天日〗反义词:不见天日、身陷囹圄

〖重见天日歇后语〗:拨开云雾见青天——重见天日

〖重见天日〗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

〖重见天日〗造句

1、还要等多久?快了,因为被践踏的真理必将重见天日。还要等多久?快了,因为没有什么谎言能够长盛不衰。

2、我今天能亲眼目睹这些重见天日的宝物,内心十分感动。

3、在消防队员极力抢救下,被埋在土堆中的民众终于重见天日

4、经过他多方奔走,这些人才得以被释放,重见天日

5、一大批被禁锢的艺术品,现在终于重见天日了。

6、推翻了黑暗的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终于重见天日

7、赶走了反动统治者,人民又重见天日

8、这次我能重见天日,完全是罗大律师的帮助。

9、一周之后,母子俩终于重见天日,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10、这件宝物埋在土里千年,竟然能有重见天日之时。

〖重见天日〗成语典故:

关羽得知兄长刘备的消息,立即收拾行李车马,封金挂印,不远千里护送着两位嫂嫂单骑来寻。

关羽在杀了曹操六员守将,闯过五座城池,才得以渡过黄河。正往前行,一对人马拦住了去路。为首一黑虬髯大汉,见了关羽,惊喜道:“莫非是关将军吗?”弃枪下马,拜倒在地,说:“关西人周仓仰慕将军很久了。”表示愿意遣散部下跟随左右,说:“周仓是一莽夫,失身作了强盗。今天见到将军,如重见天日,怎么可以忍心再错过!”

〖重见天日〗成语接龙:

重见天日→日许时间→间不容缓→缓步当车→车在马前→前车可鉴→鉴毛辨色→色飞眉舞→舞文玩法→法脉准绳→绳枢瓮牖→牖中窥日→日昃不食→食玉炊桂→桂酒椒浆→浆酒霍肉→肉跳神惊→惊惶失色→色色俱全→全无心肝→肝胆相照→照猫画虎→虎穴狼巢→巢居穴处→处高临深→深切着白→白浪掀天→天生丽质→质非文是→是非分明→明验大效→效颦学步→步人后尘→尘羹涂饭→饭囊衣架→架谎凿空→空心汤圆→圆木警枕→枕山负海→海阔天空→空拳白手→手不释书→书囊无底→底死谩生→生栋覆屋→屋乌推爱→爱老慈幼→幼学壮行→行若无事→事宽即圆→圆凿方枘→枘凿方圆→圆顶方趾→趾踵相接→接三连四→四战之地→地棘天荆→荆棘铜驼→驼瓮俱失→失精落彩→彩云易散→散带衡门→门庭若市→市不二价→价等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中捞月→月朗星稀→稀世之宝→宝马香车→车马如龙→龙章凤彩→彩笔生花→花朝月夜→夜阑人静→静言庸违→违天害理→理不胜辞→辞不获命

清风 發表於 2025-6-1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重见天日"的哲学意蕴与历史流变》

"重见天日"一词,典出文天祥《真州杂赋·序》,其字面义为"重睹天日",深层则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消长"的哲学智慧。考其源流,实可追溯至《周易》"复"卦之象:"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此卦象喻示阳气复苏、光明再现之理,与"重见天日"的意象高度契合。

就语义演变而言,此成语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过程。文天祥笔下尚保留着空间位移的实指意义,至明代《三国演义》周仓故事中,已完全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解脱象征。值得注意的是,罗贯中虚构周仓"如重见天日"之语,恰与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形成互文——二者皆暗合《孟子》"浩然之气"的伦理命题,体现士人"守死善道"的精神追求。

在语法结构上,"重见天日"采用"状谓宾"式构词法,其中"重"字作副词修饰"见","天日"为并列复合宾语。这种结构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先例,如《诗经》"再见君子"、《左传》"重施报于民"等。其语法化过程折射出汉语从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历史轨迹。

此成语的传播接受史尤具启示意义。元代杂剧已见使用,至明清小说中广泛出现,现代更衍生出"拨开云雾见青天"等歇后语。这种语言生命力,正印证了章太炎所谓"凡雅言皆有所本,而俗语亦有所承"的语言观。当代语境中,该成语既可用于具体情境(如文物出土),亦可喻指抽象的精神解放,这种语义弹性恰是汉语生命力的体现。

要之,"重见天日"一词浓缩着中国人对光明与黑暗的辩证认知,其语义流变映射着民族心理结构的深层密码。钱穆先生曾言"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此语之于"重见天日",可谓的论。
鹿鸣笑雅 發表於 2025-6-10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重见天日"的义理流变与文化意蕴》

"重见天日"一词,语出文山先生《真州杂赋序》,其文曰:"一入真州,忽见中国衣冠,如流浪人乍归故乡,不意重睹天日至此。"此语道尽遗民重返故土之悲欣,其义理可溯源于《周易》"明夷"之卦。夷者,伤也;明入地中,喻君子处暗世而守其明。待云开雾散,终得"重明以丽乎正",此即"重见天日"之易学本源。

考其典故,《三国演义》载周仓谒关羽之语:"如重见天日",实具深意。按《春秋》大义,所谓"天日"者,非独自然之象,更喻王道纲常。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正合《孟子》"威武不能屈"之节;周仓弃盗从良,暗合《论语》"见贤思齐"之训。罗贯中以"重见天日"四字,既状人物之欣喜,更彰忠义之道复明,可谓深得《春秋》笔法。

此成语之流变,自宋元以降,渐由政治喻指扩展至人生境遇。文天祥用之抒亡国之痛,话本小说取之表困厄得解,至明清笔记,则多见沉冤得雪、古物出土之喻。其语法结构尤具特色,"重"字前置形成时间叠映,"天日"并提构成空间对照,短短四字而时空交叠,此乃汉语"以少总多"之妙。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有三重境界:浅者谓脱物理之困,如出土文物;中者谓解处境之厄,如冤狱平反;深者谓得精神之明,如周仓之遇关羽。观现代社会,"重见天日"之精神尤显重要。敦煌遗书之整理,非止纸卷重光,实为文明续脉;冤假错案之平反,非独个人昭雪,更是正义彰显。此皆"重见天日"在现代语境下的新诠。

成语接龙"日许时间"以下诸语,恰成妙对。"日许时间"见《汉书》"日日以冀"之意,"间不容缓"出《晋书》救急之态,连环相扣,正显汉语词汇生生不息之活力。学者若能于此等细微处体察,自可得传统文化之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