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37|回復: 1

[成语典故] 水深火热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23 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水深火热〗涵义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水深火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水深火热〗辨析

〖水深火热〗读音:shuǐ shēn huǒ rè

〖水深火热〗近义词:水火之中、民不聊生

〖水深火热〗反义词: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人寿年丰

〖水深火热〗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贬义

〖水深火热〗造句

1、爱心是沙漠的一泓清泉,使水深火热的人感到沁人心脾的清凉。

2、东汉末年,朝野文恬武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黄巾大起义终于暴发了。

3、在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常有卖儿鬻女的现象。

4、清廷腐败,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孙中山先生便起来号召人民进行革命。

5、毫无疑问,在一开始,拉齐奥也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6、我刚入伍的那段日子,因为不习惯,每天过得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7、在封建势力和侵略者的压迫下,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8、没经过水深火热的磨练,那算得了是条汉子?

9、古代各国为争夺霸权,长期兵连祸结,老百姓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

10、国家动荡,海水群飞,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水深火热〗成语典故:

战国时,燕王哙改革国政,把君位让给相国子之,将军市被和公子平不服,起兵攻打子之,爆发内战。燕国大乱,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十万攻燕。燕国百姓对内战不满,不愿出力抵抗齐军,出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局面,有些地方的燕国百姓反而给齐军送饭递水表示欢迎。匡章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国国都。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意。匡章又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

这时,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到底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反而很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孟子又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孟子举了这两个例子后指出:“当初齐军攻入燕国,燕人送饭递水表示欢迎,那是因为燕国百姓想摆脱苦日子;而今如果齐国进而吞并燕国,给燕人带来亡国的灾难,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必然会转而盼望别国来解救了!

〖水深火热〗成语接龙:

水深火热→热血沸腾→腾达飞黄→黄卷青灯→灯红酒緑→緑林大盗→盗憎主人→人事不知→知人之明→明察秋毫→毫厘千里→里出外进→进贤退愚→愚公移山→山眉水眼→眼明手快→快人快性→性命关天→天上麒麟→麟角凤距→距跃三百→百无一能→能屈能伸→伸冤理枉→枉费心思→思前想后→后海先河→河清三日→日月入怀→怀珠韫玉→玉巵无当→当耳边风→风行电照→照功行赏→赏同罚异→异军特起→起凤腾蛟→蛟龙戏水→水远山遥→遥相呼应→应机立断→断线偶戏→戏彩娱亲→亲仁善邻→邻女窥墙→墙上泥皮→皮肤之见→见貌辨色→色胆包天→天台路迷→迷踪失路→路绝人稀→稀世之宝→宝马香车→车击舟连→连昏达曙→曙后星孤→孤俦寡匹→匹夫匹妇→妇人醇酒→酒酣耳熟→熟能生巧→巧言如簧→簧口利舌→舌桥不下→下愚不移→移孝作忠→忠贯白日→日久月深→深情故剑→剑及屦及→及笄年华→华屋山丘→丘山之功→功标青史→史无前例→例行公事→事捷功倍→倍道兼行→行有余力

 
郝岢 發表於 2025-4-7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水深火热"之历史语境与当代启示》

"水深火热"一词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其"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的譬喻,实为孟子政治哲学中"民本思想"的深刻体现。此成语历经两千余载,仍活跃于当代语境,其生命力不仅在于修辞之精妙,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人文关怀。

考其本义,"水深火热"乃双重隐喻结构。水之深者,喻苦难之不可测;火之热者,喻煎熬之不可逃。孟子以此形容燕国内乱时百姓处境,暗含"民之憔悴于虐政"的政治批判。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原文"亦运而已矣"五字,实为点睛之笔——百姓苦难终将引发时运更迭,此中已蕴含"载舟覆舟"的治乱规律。

在历史长河中,此成语常见于描述三种社会形态:其一为政权更迭时的战乱,如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其二为外族入侵时的劫难,如五代十国的"中原板荡";其三为暴政统治下的民生,如明清之际的"苛政猛于虎"。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苦难叙事。

与近义词"民不聊生"相较,"水深火热"更具形象感染力。前者直陈结果,后者则通过通感修辞让读者产生切肤之痛。这种语言张力,使其成为文人墨客批判现实的首选。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比,正是"水深火热"的诗意呈现。

当代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适配。用于描述个体困境时(如帖中例句6),实为修辞降格;用于社会批判时,则应考据史实,避免泛化。今日所谓"水深火热",与古代已大异其趣——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民生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将此语简单对应现实,恐失之偏颇。

回望这个穿越千年的成语,其最大价值在于提醒执政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为政之道。孟子所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的治国智慧,至今仍值得深思。成语不仅是语言化石,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我们在使用时应怀敬畏之心,方不负先人铸就此语之深意。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6-25 05:5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水深火热"之政教意蕴与当代启示》

"水深火热"一词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其"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的譬喻,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中极具警示意义的治国镜鉴。此成语不仅是对民生疾苦的形象描摹,更蕴含着深刻的为政之道。

考其典故背景,燕国内乱而招致齐师入侵,燕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异常之举,恰印证了《尚书》"民惟邦本"之要义。孟子以"水深火热"喻指暴政下民众的生存困境,其深层逻辑在于揭示:当政令苛虐使百姓如陷深渊烈火时,政权合法性便将面临根本性质疑。这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智慧,与《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论述一脉相承。

细究其思想内涵,"水深火热"之说体现了三重儒家政治伦理:其一为"仁政"标准,《孟子·公孙丑上》言"以德行仁者王",百姓的生存状态即是为政者德行的直接反映;其二为"民本"意识,与《春秋繁露》"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立王以为民也"相呼应;其三为"革命"正当性,《易传》"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论述,在此语境中获得具体诠释。

此成语在当代仍具现实观照意义。现代社会虽无古代意义上的暴政,但民生领域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压力,若使民众普遍产生"水深火热"之感,则提示治理体系需及时调适。观诸《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训诫,为政者当以民众切身感受为施政温度计,避免陷入"厝火积薪"而不自知的治理困境。

要之,"水深火热"非仅修辞之喻,实为衡量政治清明的道德标尺。昔孟子警示齐宣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今日读来,犹见其穿越时空的政教智慧。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过猛则焦,水量过大则溢,分寸之间,可见为政者之仁心与睿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