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7|回覆: 2

[成語典故] 各得其所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9-21 14: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各得其所】相關人物

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東方朔(生卒年不詳),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

【各得其所】涵義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各得其所】出處

【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各得其所】辨析

【各得其所】讀音:gè dé qí suǒ

【各得其所】近義詞:各取所需

【各得其所】用法:動賓式;作謂語

【各得其所】造句

1、這個集體要求它的成員,各盡所能,各得其所

2、現在很多人既信中醫又信西醫,兩者兼而有之,各得其所

3、只有我們大家一起共同進步我們才能夠各得其所

4、要做好戰士的復員轉業工作,使他們各得其所,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積極作用。

5、通過品種的合理布局,使不同的良種各得其所,全面豐收。

6、每個人都要根據他們的能力安排工作,讓他們各得其所

7、通過整頓與分流二途,使學生升學就業各得其所

8、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能力安排工作,讓大家都各得其所

9、如果每件事物都各得其所,那很多東西都可以和諧相處了!

10、審擇左右。左右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

【各得其所】成語典故:

漢武帝妹妹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漢武帝的外甥,隆慮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權勢,經常為非作歹,難免要惹出大事。她擔心自己死後,昭平君會犯死罪無人救他,便在病重時對武帝說:“陛下,我願以一千斤黃金和一千萬錢,為昭平君預贖死罪。”這種事沒有先例,但漢武帝見她病生得很重,為了安慰她,也就點頭應允了。

隆慮公主死後,昭平君因沒有人管束他,日益驕橫。一次他酒後殺人,被捕入獄。武帝非常難過,嘆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這個兒子,死前把他託付給了我,現在要判他死罪,我實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們都說:“公主早已替他贖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

武帝搖搖頭說:“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須遵守。如果因為我的親屬而破壞法令,豈不失信於民?”最後,武帝狠了狠心,還是下詔處死了昭平君。處死了昭平君,武帝心裡很難過。但是,太中大夫東方朔卻向武帝祝酒說:“賞功不避仇敵,罰罪不考慮骨肉,這兩點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內的百姓就會各如其所願。”

【各得其所】成語接龍:

各得其所→所見所聞→聞寵若驚→驚世駭目→目牛無全→全軍覆滅→滅頂之災→災難深重→重床疊屋→屋下作屋→屋烏之愛→愛理不理→理冤摘伏→伏地聖人→人我是非→非同小可→可心如意→意氣自如→如夢初醒→醒聵震聾→聾者之歌→歌舞昇平→平淡無奇→奇文瑰句→句斟字酌→酌水知源→源清流潔→潔身自好→好景不長→長往遠引→引繩棋布→布天蓋地→地廣人稀→稀奇古怪→怪誕詭奇→奇才異能→能征慣戰→戰戰業業→業峻鴻績→績學之士→士飽馬騰→騰雲駕霧→霧釋冰融→融匯貫通→通幽動微→微言大義→義正辭嚴→嚴家餓隸→隸首之學→學如登山→山童石爛→爛醉如泥→泥古不化→化為烏有→有色眼鏡→鏡圓璧合→合浦還珠→珠翠之珍→珍饈美饌→饌玉炊金→金水傷官→官法如爐→爐火純青→青堂瓦舍→捨身求法→法出一門→門單戶薄→薄命佳人→人單勢孤→孤傲不群→群雌粥粥→粥粥無能→能說會道→道同志合→合而為一→一瀉萬里→里出外進→進退為難→難以為繼→繼古開今

 
是飛 發表於 2025-3-28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各得其所"義理髮微

【周易·繫辭下】所載"日中為市"章,實為華夏早期商業文明之精要表述。"各得其所"四字,尤見聖賢治世之深意。此語非僅言貨殖流通,更暗合天地人倫之序。

考"各得其所"本義,當有三重境界:其一為物質層面,如【鹽鐵論】所載"通有無而一四海";其二為人事安排,觀漢武帝用東方朔,雖以俳優待之,實使其詼諫之才得展所長;其三乃天人和諧,即【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之境。三者由實入虛,由顯至微,構成完整義理體系。

今人用此成語,多止於表層。實則"所"字內涵深遠,既指空間位置,更含時位、德位之意。【易經】強調"時中",即謂各得其宜不僅在於靜態安排,更需動態調適。如農事"合理布局",非機械分配,乃循四時陰陽之變。

至若"近義詞辨析","各取所需"偏重主觀獲取,而"各得其所"更強調客觀適配。前者如市井交易,後者類廟堂量才,境界自有高下。學者當於此細微處見精神。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15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各得其所"的政治哲學與歷史實踐】

"各得其所"作為中國政治哲學的重要命題,最早見於【周易·繫辭下】的"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其內涵遠超過簡單的利益分配,而是一種社會秩序的終極理想。漢武帝時期"昭平君案"的典故,恰為此理念提供了深刻的歷史註腳。

從政治哲學層面考察,"各得其所"包含三重維度:其一為"位"的合宜性,【禮記·中庸】所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即此意;其二為"得"的正當性,管子言"倉廩實而知禮節"強調物質基礎;其三為"所"的差異性,荀子"明分使群"理論揭示社會分工的必要。漢武帝忍痛誅殺昭平君,正是維護"法度之所"的典範,體現"王者無外"的治理智慧。

東方朔的處世之道則展現另一種"得其所"的智慧。其"避世金馬門"的生存策略,既保全性命於專制皇權之下,又實現"談言微中"的諫諍功能。這種"俳優其表,儒者其里"的生存智慧,恰是士人在集權體制中尋找自身定位的典型。

當代社會對"各得其所"的理解往往流於表面。觀今日職場之"人崗匹配",教育之"因材施教",乃至國際關係之"和而不同",皆需回歸【周易】"各正性命"的本源。真正的"各得其所"非靜態分配,而是動態平衡,如【鹽鐵論】所載賢良文學與大夫的廷辯,不同利益群體通過制度性對話達成均衡。

歷史啟示我們:實現"各得其所"需制度保障與文化滋養並重。漢宣帝"霸王道雜之"的治國方略,既維護法度威嚴,又保留文化彈性,方成就"孝宣中興"。今人追慕此境,當超越簡單的功利分配,在法治框架內構建多元共生的文明生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