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78|回覆: 1

[成語典故] 華而不實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21 1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華而不實】相關人物

陽處父(?——前621年),大春秋時晉國大夫,因封邑於陽地(今山西省太谷縣陽邑村),遂以陽為氏。

【華而不實】涵義

華:開花。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華而不實】出處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者】:“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

【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華而不實】辨析

【華而不實】讀音:huá ér bù shí

【華而不實】近義詞:虛有其表、金玉其表、敗絮其中

【華而不實】反義詞:實事求是、樸實無華、表裏如一

【華而不實歇後語】:繡樓裏的枕頭——華而不實

【華而不實】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華而不實】造句

1、辦事情要扎紮實實,不要華而不實

2、有華而不實的東西,能讓人迷惑自己的眼睛;也有過於樸實,失去了自己絢麗的色彩,為人所輕視。但不管如何,人人都應該有一條屬於自己路。“秀”獨特的自己,追求完美的自己,讓我們共勉吧!

3、我們不要華而不實的作品,也不需要缺乏詞藻的作品。

4、你不要華而不實,要踏踏實實地工作。

5、我們做事要務實,不可華而不實

6、華而不實的東西是不可取的。

7、他倆之間沒有任何華而不實的東西。

8、他這種華而不實的作風,如何成得了大器?

【華而不實】成語典故:

春秋時,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到魏國去,回來路過寧邑,住在一家客店裏。店主姓贏(ying),看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十分欽佩,悄悄對妻子說:“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來,隨時留心,都沒找到一個合意的。今天我看陽處父這個人不錯,我決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陽處父的同意,離別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陽處父同店主東拉西扯,不知談些什麼。店主一邊走,一邊聽。剛剛走出寧邑縣境,店主改變了主意,和陽處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見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問道。“你好不容易遇到這麼個人,怎麼不服他去呢?你不是決心很大嗎?家裏的事你儘管放心好了。”“我看到他長得一表人才,以為他可以信賴,誰知聽了他的言論卻感到非常討厭。我怕跟他一去,沒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禍害,所以打消了原來的主意。”店主說。這陽處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個”華而不實”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離開了他。

 
穆光之臣 發表於 2025-6-30 16:2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而不實"之文化病象及其療治】

"華而不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警示意義的成語,其價值判斷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文質彬彬"的哲學思辨。【左傳】所載晉大夫陽處父之事,實為華夏文明對形式與內容辯證關係的早期思考。今試從三方面剖析之:

一、詞源學考辨
該成語雙典並出,【晏子春秋】以赤水之棗喻自然界的虛華現象,【左傳】則直指人事。值得注意的是,文公五年"怨之所聚"的斷語,揭示出此現象的社會危害性——非僅個人德性之虧,更是公共信任之殤。陽處父故事中,店主"始慕終棄"的行為轉變,恰印證孔子"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識人智慧。

二、哲學維度解析
此成語濃縮着儒家"尚質"傳統與道家"返樸"思想的交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文質"關係時強調:"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而"華而不實"正是"文勝質"的極端表現。王陽明【傳習錄】更直指其害:"為學大病在好名",此"名"即外在虛華之謂。

三、當代文化診療
今日社會"包裝文化"盛行,"華而不實"已演變為文化通病。然【禮記】"不辭費"的古訓猶在耳畔,曾國藩"天道忌巧"的箴言仍可警世。療治此疾,當以"修辭立其誠"為根本,以"知行合一"為法度。觀歷代書法大家,從王羲之【蘭亭序】到顏真卿【祭侄稿】,皆是以質樸精神成就永恆之美。

結語:
"華而不實"之戒,實為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精神疫苗。在信息爆炸的當代,我們更需恪守"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的古訓,使文化創造回歸"充實之謂美"的本源。陽處父的故事雖簡,其警示意義歷久彌新,恰如明鏡,照見古今相通的人性弱點。
shenshen 發表於 2025-7-9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而不實"之文化意蘊與處世鏡鑒】

"華而不實"一詞語出【晏子春秋】與【左傳】,其典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陽處父之事跡。此成語以植物開花不結果為喻,深刻揭示了表象與本質的辯證關係,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從文字訓詁角度考察,"華"本義為草木之花,【說文解字】釋為"榮也",段玉裁注云"木謂之華,草謂之榮";"實"則指果實,【爾雅】謂"榠樝曰實"。二字對舉形成強烈反差,恰如【文心雕龍】所言"誇飾有度,務實為本"的文藝觀。這種語言構造折射出中華民族"尚質抑華"的審美傳統,與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的論述一脈相承。

陽處父典故尤具警示意義。據【左傳】載,其"容貌堂堂"卻言談空泛,致使寧邑店主中途棄之。此事印證了【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訓誡,揭示了儒家"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的倫理標準。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特別強調:"學者當務實為本,外飾雖工,無益也。"這種價值取向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士人的修身之道。

在當代社會語境中,"華而不實"現象更需警惕。商品過度包裝、學術浮誇之風、網絡虛華內容等,皆是其現代變體。王陽明【傳習錄】有云:"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此語可為當今浮躁世風之針砭。個人修養當如【菜根譚】所倡"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社會建設更需秉持"實事求是"之精神。

縱觀歷史,"華而不實"作為文化批評概念,其價值不僅在於語言表達,更在於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它警示我們:無論是個人立身,還是文化創造,都應當追求表裏如一的充實境界,方能在時光淬鍊中成就真正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