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72|回復: 1

[成语典故] 华而不实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9-21 1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华而不实〗相关人物

阳处父(?——前621年),大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封邑于阳地(今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遂以阳为氏。

〖华而不实〗涵义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华而不实〗出处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

〖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华而不实〗辨析

〖华而不实〗读音:huá ér bù shí

〖华而不实〗近义词:虚有其表、金玉其表、败絮其中

〖华而不实〗反义词:实事求是、朴实无华、表里如一

〖华而不实歇后语〗:绣楼里的枕头——华而不实

〖华而不实〗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华而不实〗造句

1、办事情要扎扎实实,不要华而不实

2、有华而不实的东西,能让人迷惑自己的眼睛;也有过于朴实,失去了自己绚丽的色彩,为人所轻视。但不管如何,人人都应该有一条属于自己路。“秀”独特的自己,追求完美的自己,让我们共勉吧!

3、我们不要华而不实的作品,也不需要缺乏词藻的作品。

4、你不要华而不实,要踏踏实实地工作。

5、我们做事要务实,不可华而不实

6、华而不实的东西是不可取的。

7、他俩之间没有任何华而不实的东西。

8、他这种华而不实的作风,如何成得了大器?

〖华而不实〗成语典故: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ying),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穆光之臣 發表於 2025-6-30 16:2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华而不实"之文化病象及其疗治》

"华而不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警示意义的成语,其价值判断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文质彬彬"的哲学思辨。《左传》所载晋大夫阳处父之事,实为华夏文明对形式与内容辩证关系的早期思考。今试从三方面剖析之:

一、词源学考辨
该成语双典并出,《晏子春秋》以赤水之枣喻自然界的虚华现象,《左传》则直指人事。值得注意的是,文公五年"怨之所聚"的断语,揭示出此现象的社会危害性——非仅个人德性之亏,更是公共信任之殇。阳处父故事中,店主"始慕终弃"的行为转变,恰印证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识人智慧。

二、哲学维度解析
此成语浓缩着儒家"尚质"传统与道家"返朴"思想的交汇。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文质"关系时强调:"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而"华而不实"正是"文胜质"的极端表现。王阳明《传习录》更直指其害:"为学大病在好名",此"名"即外在虚华之谓。

三、当代文化诊疗
今日社会"包装文化"盛行,"华而不实"已演变为文化通病。然《礼记》"不辞费"的古训犹在耳畔,曾国藩"天道忌巧"的箴言仍可警世。疗治此疾,当以"修辞立其诚"为根本,以"知行合一"为法度。观历代书法大家,从王羲之《兰亭序》到颜真卿《祭侄稿》,皆是以质朴精神成就永恒之美。

结语:
"华而不实"之戒,实为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精神疫苗。在信息爆炸的当代,我们更需恪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古训,使文化创造回归"充实之谓美"的本源。阳处父的故事虽简,其警示意义历久弥新,恰如明镜,照见古今相通的人性弱点。
shenshen 發表於 2025-7-9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华而不实"之文化意蕴与处世镜鉴》

"华而不实"一词语出《晏子春秋》与《左传》,其典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之事迹。此成语以植物开花不结果为喻,深刻揭示了表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文字训诂角度考察,"华"本义为草木之花,《说文解字》释为"荣也",段玉裁注云"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实"则指果实,《尔雅》谓"榠樝曰实"。二字对举形成强烈反差,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夸饰有度,务实为本"的文艺观。这种语言构造折射出中华民族"尚质抑华"的审美传统,与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论述一脉相承。

阳处父典故尤具警示意义。据《左传》载,其"容貌堂堂"却言谈空泛,致使宁邑店主中途弃之。此事印证了《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训诫,揭示了儒家"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伦理标准。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特别强调:"学者当务实为本,外饰虽工,无益也。"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士人的修身之道。

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华而不实"现象更需警惕。商品过度包装、学术浮夸之风、网络虚华内容等,皆是其现代变体。王阳明《传习录》有云:"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此语可为当今浮躁世风之针砭。个人修养当如《菜根谭》所倡"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社会建设更需秉持"实事求是"之精神。

纵观历史,"华而不实"作为文化批评概念,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表达,更在于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它警示我们:无论是个人立身,还是文化创造,都应当追求表里如一的充实境界,方能在时光淬炼中成就真正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