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7|回覆: 0

[成語典故] 忍辱負重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1 14: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忍辱負重】相關人物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

【忍辱負重】涵義

為了完成艱巨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

【忍辱負重】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忍辱負重】辨析

【忍辱負重】讀音:rěn rǔ fù zhòng

【忍辱負重】近義詞:含垢忍辱、臥薪嘗膽、委曲求全

【忍辱負重】反義詞:忍無可忍

【忍辱負重】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忍辱負重】造句

1、當年句踐為了復國,忍辱負重,歷盡艱辛。

2、他忍辱負重做這件工作,是為了尋找機會破獲那個販毒集團。

3、為了堅持正義,忍辱負重,不顧個人的安危得失。

4、他忍辱負重,終於把兒子撫養成人了。

5、公司經營失敗後,他忍辱負重,多方奔波,希望能捲土重來。

6、許多好同志即使在蒙受不白之冤的情況下,仍能忍辱負重,一如既往地為革命工作。

7、此外,還有一些文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忍辱負重,赴湯蹈火,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8、學生們深深地體會到縴夫的生活是多麼苦難,他們忍辱負重,堅韌不拔,踏平這世界的不平之路!

9、你肩膀上責任越重,就要越能忍辱負重,才可能完成大業。

10、母親是默默的老黃牛,忍辱負重,從不叫苦。

【忍辱負重】成語典故: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雲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略要地荊州(今湖北江陵),並為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於是孫權任命年僅38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率領5萬兵馬前往迎敵。

次年初,劉備的軍隊水陸並進,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在長江南岸六七百裏的山地上,設置了幾十處兵營,聲勢十分浩大。陸遜見蜀軍士氣高漲,又佔據有利地形,便堅守陣地,不與交鋒。當時,東吳的一支軍隊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軍包圍,要求陸遜增援。陸遜不肯出兵,並對眾將說,夷道城池堅固,糧草充足,等我的計謀實現,那裏自然解圍。

陸遜手下的將領見主將既不攻擊蜀軍,又不援救夷道,以為他膽小怕戰,都很氣憤。眾將領中有的是老將,有的是孫權的親戚,他們不願聽從陸遜的指揮。於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統率軍隊,我當克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為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從事,大家切勿違反!” 陸遜這一席話,把眾將領都鎮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了。

陸遜打定主意堅守不戰,時間長達七八個月。直到蜀軍疲憊不堪,他利用順風放火,取得了最後勝利。劉備逃歸白帝城,不久病死。

【忍辱負重文言文】:

初,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遜曰:“未可。”諸將曰:“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及方略大施,備果奔潰。桓後見遜曰:“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

【忍辱負重白話文】:

起初,孫桓分兵到夷道討伐劉備的前鋒,被劉備軍所包圍,向陸遜求救,陸遜說:"還不能去救他。"諸將說:"孫將軍是公侯,被包圍處境已經很困難,為什麼不救 "陸遜說:"孫將軍在士兵中很得人心,城池牢固,糧草充足,沒什麼值得擔憂的。等我的計策實行了,即使不去救他,他也會自然解圍。"等到策略實行後,劉備軍果然崩潰逃走。孫桓後來見到陸遜,說:"先前我的確抱怨您不來相救,只是到了今天,才知道您調度有方啊。"

【忍辱負重】成語接龍:

忍辱負重→重義輕生→生死存亡→亡國大夫→夫妻反目→目眐心駭→駭目振心→心懷忐忑→忑忑忐忐→忐上忑下→下井投石→石心木腸→腸肥腦滿→滿坑滿谷→谷父蠶母→母慈子孝→孝子順孫→孫龐鬥智→智小言大→大廈棟樑→樑上君子→子虛烏有→有條有理→理直氣壯→壯志未酬→酬功給效→效犬馬力→力鈞勢敵→敵不可假→假人辭色→色授魂與→與物無競→競今疏古→古調不彈→彈空說嘴→嘴甜心苦→苦口惡石→石爛海枯→枯木生花→花花公子→子子孫孫→孫康映雪→雪北香南→南柯一夢→夢熊之喜→喜躍抃舞→舞筆弄文→文治武功→功成弗居→居心不良→良宵美景→景星麟鳳→鳳髓龍肝→肝心若裂→裂裳衣瘡→瘡好忘痛→痛剿窮追→追趨逐耆→耆壽耇老→老有所終→終而復始→始末原由→由表及裏→裏外夾攻→攻其無備→備而不用→用逸待勞→勞民動眾→眾星拱月→月明千裏→裏應外合→合而為一→一筆抹殺→殺馬毀車→車馬如龍→龍荒朔漠→漠然置之→之死靡二→二三其德→德才兼備

趙委 發表於 2025-4-28 12: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忍辱負重"之精神品格與歷史實踐】

"忍辱負重"作為中華傳統處世智慧的精粹,其精神內核可追溯至【周易】"君子以懲忿窒欲"的修身準則。三國陸遜之事跡,恰為此道提供了典範性註腳。考【吳書·陸遜傳】所載"能忍辱負重"一語,實蘊含着三重文化深意:

其一,在戰略維度體現為"以柔克剛"的哲學智慧。夷陵之戰中,陸遜面對蜀軍連營七百裏的鋒芒,選擇"斂軍固守"(【資治通鑑·卷六十九】),此非怯戰,乃深諳【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之道。其忍受諸將"以為怯"的譏諷,恰如老子所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彰顯統帥"後發制人"的戰爭藝術。

其二,在人格修養層面彰顯"含章可貞"的君子之德。陸遜執劍立盟時強調"仆有尺寸可稱",暗合【論語】"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訓。觀歷代成大事者,從勾踐臥薪嘗膽到韓信胯下之辱,皆證明【菜根譚】"耐一時之屈,伸萬事之達"的處世真諦。

其三,在價值取向上展現"以義制利"的倫理抉擇。當部下質疑其戰略時,陸遜不以權位壓人,而曰"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將個人榮辱繫於家國大義。這種"不以私害公"的精神,正是【荀子·修身】"怒不過奪,喜不過予"的具象化實踐。

然需辨明,"忍辱"絕非無原則退讓。陸遜在呂蒙襲荊州時"建計先備",在石亭之戰"三道俱進",說明真正的忍辱必以"負重"為前提。正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忍之須臾,而待其自敝",這種動態平衡恰是中華智慧的精妙所在。

今人研習此道,當知"忍"字從心從刃,既需如利刃剖解利害的理性,更要存守心如止水的定力。陸遜祠堂楹聯"風節樹東吳,勛名垂後世",正是對這種將個人屈辱轉化為歷史功業的最高禮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