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4|回覆: 1

[成語典故] 後生可畏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0 2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後生可畏】相關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後生可畏】涵義

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後生可畏】出處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後生可畏】辨析

【後生可畏】讀音:hòu shēng kě wèi

【後生可畏】近義詞:少年老成

【後生可畏】反義詞:乳臭未乾、少不更事

【後生可畏】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後生可畏】造句

1、我在他這個年紀可寫不出這麼好的文章,真是後生可畏呀。

2、經理拍著小李的肩膀說“:後生可畏,你的成績比我做業務員的時候還好,繼續怒力吧!”。

3、教學比武,青年教師教學才藝展示後生可畏

4、他們這個小組雖是由年輕人組成,但是後生可畏,相信最具有發展潛力。

5、這個才14歲的游泳小將,在這次運動會游泳比賽中戰勝了不少泳壇名將,真是後生可畏

6、沒想到無痕竟然如此博學多才,出口成章!真是後生可畏啊!我就是想看看你的病情如何。

7、長江後浪推前浪,後生可畏

8、教學比武,青年教師教學才藝展示後生可畏

9、後生可畏,劉俊這小子有戲,沒看錯他。

10、小小年紀竟創造出這樣奇蹟,真是後生可畏啊!

【後生可畏】成語典故:

孔子在遊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爲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爲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麼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讚嘆他說:“你這麼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後生可畏】成語接龍:

後生可畏→畏縮不前→前因後果→果刑信賞→賞奇析疑→疑誤天下→下喬遷谷→谷馬礪兵→兵無常形→形隻影單→單槍匹馬→馬前潑水→水碧山青→青蠅染白→白魚入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屈詞窮→窮鳥歸人→人財兩失→失魂盪魄→魄散魂飄→飄瓦虛舟→舟中敵國→國家棟梁→梁孟相敬→敬陳管見→見兔顧犬→犬馬之勞→勞燕分飛→飛蓬乘風→風行雷厲→厲精更始→始終若一→一語雙關→關懷備至→至親骨肉→肉眼愚眉→眉高眼下→下塞上聾→聾者之歌→歌鶯舞燕→燕舞鶯歌→歌聲繞梁→梁上君子→子爲父隱→隱忍不發→發隱擿伏→伏低做小→小異大同→同心一德→德洋恩普→普度眾生→生拽活拖→拖天掃地→地棘天荊→荊榛滿目→目擊道存→存心養性→性烈如火→火耕水種→種玉藍田→田月桑時→時乖運舛→舛訛百出→出師有名→名公巨卿→卿卿我我→我負子戴→戴笠故交→交能易作→作金石聲→聲淚俱發→發禿齒豁→豁然開朗→朗月清風→風清月朗→朗朗上口→口蜜腹劍→劍頭一吷

真衣 發表於 2025-3-28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後生可畏"的當代價值與教育啟示】

"後生可畏"作爲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命題,出自【論語·子罕】第九章。此語不僅體現了儒家"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更揭示了人才發展的客觀規律。考其本義,"畏"當訓爲"敬服",非畏懼之謂,乃指後輩學養德行足堪欽佩。朱熹【集注】云:"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此解最得聖賢本懷。

在當代教育語境中,此語具有三重深意:其一,強調代際傳承的動態性,破除了"長幼尊卑"的固化認知;其二,彰顯了教育公平性原則,承認每個學習者都有超越前人的可能;其三,爲教育者提出了"畏而後教"的施教態度,即【學記】所謂"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

觀今日學界,少年班才俊輩出,青年科學家屢破紀錄,正應"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之訓。然需辨明:可畏之後生,必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者。若徒以聰慧機巧爲能,則失孔子立言之旨。教育之道,當培養令人生畏之後生,更當培養使人敬畏之德行,斯爲得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