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9|回覆: 2

[成語典故] 雞犬不寧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0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雞犬不寧】涵義

寧:安寧。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雞犬不寧】出處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雞犬不寧】辨析

【雞犬不寧】讀音:jī quǎn bù níng

【雞犬不寧】近義詞:雞飛狗走、雞飛狗跳

【雞犬不寧】反義詞:雞犬不驚

【雞犬不寧】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補語;含貶義

【雞犬不寧】造句

1、這個小偷把山村搞得雞犬不寧

2、越是在人心不定雞犬不寧的當口,我們越是要心裡有譜。

3、她們倆越吵越厲害,搞得左鄰右舍雞犬不寧

4、這些攤販日夜播音,真是弄得大家雞犬不寧

5、她在家裡整天吵得雞犬不寧,我頭都痛了。

6、你如果把他帶回家,我保證不須多久的時間,府上就會雞犬不寧了。

7、原本是件小事,想不到他借題發揮,弄得全公司雞犬不寧

8、她的出走鬧得全家雞犬不寧

9、我的隔壁總是半夜三更搞樂器,吵得附近是雞犬不寧

10、那個無賴整日弄得鄰里雞犬不寧人無安日,人們無不恨得咬牙切齒。

【雞犬不寧】成語典故:

有一個姓蔣的人,祖父和父親在捕蛇的時候被蛇咬死了,但是他卻繼續捕蛇。當柳宗元勸他不要在捕蛇的時候,這個人竟大哭起來,寧願被設咬死,也不願意放棄捕蛇。因為他必須靠捕蛇才能上繳官府的賦稅。姓蔣的捕蛇人還告訴柳宗元說,如果他要是捕到毒蛇,命運就會比他的鄉鄰好多了。有的鄉親早已傾家蕩產,食不裹腹了。差役們到進村子裡收稅賦的時候,橫衝直撞,粗聲叫罵,大打出手,鄉親們膽戰心驚,苦苦哀求。這種場面連雞狗都的不到安寧(雞犬不寧),何況人呢!

【雞犬不寧】成語接龍:

雞犬不寧→寧死不辱→辱國殃民→民生國計→計窮力盡→盡善盡美→美益求美→美如冠玉→玉砌雕闌→闌風伏雨→雨打風吹→吹彈得破→破門而出→出夷入險→險阻艱難→難進易退→退讓賢路→路不拾遺→遺俗絕塵→塵羹塗飯→飯囊酒瓮→瓮里酰雞→雞腸狗肚→肚裡淚下→下筆成文→文房四士→士死知己→己飢己溺→溺心滅質→質傴影曲→曲突徙薪→薪盡火傳→傳為佳話→話中有話→話裡帶刺→刺心裂肝→肝腸寸斷→斷長補短→短綆汲深→深知灼見→見兔放鷹→鷹睃狼顧→顧復之恩→恩重泰山→山呼海嘯→嘯聚山林→林林總總→總總林林→林寒澗肅→肅然起敬→敬天愛民→民心不壹→壹倡三嘆→嘆為觀止→止沸益薪→薪桂米珠→珠槃玉敦→敦詩說禮→禮尚往來→來之不易→易於反手→手零腳碎→碎瓊亂玉→玉樹芝蘭→蘭因絮果→果然如此→此恨綿綿→綿里藏針→針芥相投→投井下石→石火風燭→燭照數計→計將安出→出言不遜→遜志時敏→敏而好學→學書學劍→劍戟森森→森羅萬象→象簡烏紗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4-4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雞犬不寧"的語象建構與社會批判維度】

"雞犬不寧"作為漢語經典成語,其語義場域呈現出獨特的文化編碼。從語源學考察,柳宗元【捕蛇者說】所載"雖雞狗不得寧焉"的原始語境,實則構建了雙重批判維度:表層描繪差役橫行導致的物理騷亂,深層則暗喻封建賦稅制度對基層生態的系統性破壞。這種以家畜不安折射人間疾苦的修辭策略,恰合【詩經】"比興"傳統,體現了中國文人"托物言志"的批判智慧。

在語義演化層面,該成語經歷了從特指政治壓迫到泛指各類擾動的意義泛化過程。唐宋時期多用於描述戰亂賦稅(如陸游【農家嘆】),明清小說則擴展至市井糾紛(【醒世恆言】),現代漢語更側重個體行為導致的秩序紊亂。這種歷時性演變印證了語言學"隱喻輻射"理論——核心意象"雞犬"作為農耕文明符號,始終維繫着成語的文化基因。

語法結構上,"雞犬不寧"採用主謂倒裝式強化被動狀態,與"雞飛狗跳"的主動形態形成微妙差異。前者強調外力施加的持續性侵擾(如賦稅、噪音),後者側重突發性騷動(如受驚),這種區分在【佩文韻府】等古籍中已有體現。王引之【經義述聞】指出,此類成語的否定結構"不寧"較肯定式更具批判張力。

當代社會語境下,該成語的應用呈現新特徵。都會生活中,"鄰里噪音"(案例9)替代傳統賦稅成為主要喻指對象,反映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衝突。網絡時代更衍生出"熱搜話題搞得粉圈雞犬不寧"等新用法,體現傳統語彙的現代適應力。但需警惕語義泛化導致的批判性稀釋,避免將系統性社會問題簡化為個體行為失范。

建議在運用時注意:1)歷史語境還原,如教學【捕蛇者說】應關聯中唐"兩稅法"背景;2)區分程度差異,偶發糾紛不宜與長期騷擾混用;3)慎用於正式文書,因其口語化色彩較濃。若需典雅表達,可選用"物議沸騰""閭閻不安"等書面變體。
天魔 發表於 2025-4-4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雞犬不寧"之文化深蘊】

"雞犬不寧"一典,出自柳河東【捕蛇者說】,其文曰:"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此語非獨狀擾攘之貌,實乃中唐賦稅苛政之血淚實錄。柳宗元以白描筆法,通過蔣氏三代捕蛇之慘劇,揭示"苛政猛於虎"的深刻命題。雞犬之不安,實為生民塗炭之象徵。

考其字義,"寧"字本作"寍",從宀從心從皿,象屋宇下心定食足之態。【說文】云:"安也。"雞犬之寧,乃農耕社會最基礎之安定標準。孟子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正是此理。故"不寧"之狀,實指基層秩序之徹底崩壞。

此成語之妙,在於以微觀映宏觀。雞犬雖微物,其安寧與否可驗治亂。古人觀物取象,早有"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尚書·牧誓】)之訓,將家禽異常與國運相聯繫。柳宗元承此傳統,以"雞犬不寧"四字,寫盡暴政下鄉鄰"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的慘狀。

今人用此語,多止於形容瑣碎紛擾,已失其沉痛本義。察其近義"雞飛狗跳",僅狀混亂之形;而反義"雞犬不驚",則典出【晉書·謝安傳】,形容治軍嚴整。兩相對照,愈見柳文批判力度之深。

成語接龍"寧死不辱"以下諸語,恰成一條社會崩潰之鏈:從個體受辱到民生凋敝,終至"瓮里酰雞"的困局。此中暗合【捕蛇者說】"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的循環悲劇,可見語言深層之文化基因。

今當重讀此語,當思柳子厚"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的警世恆言。成語非徒文字遊戲,實為歷史記憶之結晶。用"雞犬不寧"而不解其痛,猶食其肉而棄其骨,豈不惜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