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2|回復: 1

[成语典故] 同舟共济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0 2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同舟共济〗涵义

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同舟共济〗出处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同舟共济〗辨析

〖同舟共济〗读音:tóng zhōu gòng jì

〖同舟共济〗近义词:同衾共枕、同甘共苦、情投意合、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志同道合

〖同舟共济〗反义词:分崩离析、貌合神离、各行其是、同床异梦、离心离德

〖同舟共济〗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同舟共济〗造句

1、我们处在这种境况下,惟有同舟共济,才能脱离危险。

2、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同舟共济

3、只要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中国就能无往不胜。

4、让我们携起手来,同舟共济,共同驶向美好的彼岸。

5、只要我们团结互助,同舟共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6、命运共担,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共创繁荣。

7、我们诚挚的祝福这对新婚夫妇能同舟共济,修成百年之好。

8、如今国难当前,全国人民要同舟共济,奋发图强。

9、如今大家就像同搭一条船,若不能同舟共济,就难以克服路上种种的困难。

10、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经常互相打仗。两国的人民也都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一次,两国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子。但是船开到河中央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大风雨,眼见船就要翻了,为了保住性命,他们顾不得彼此的仇恨,纷纷互相救助,并且合力稳定船身,才逃过这场天灾,而安全到达河的对岸。

〖同舟共济〗成语接龙:

同舟共济→济世匡时→时异势殊→殊途同归→归奇顾怪→怪声怪气→气谊相投→投舒丧命→命辞遣意→意气风发→发人深省→省身克己→己溺己饥→饥渴交攻→攻其无备→备尝辛苦→苦心积虑→虑周藻密→密密层层→层出不穷→穷源竟委→委罪于人→人心涣散→散伤丑害→害羣之马→马迹蛛丝→丝析发解→解甲休士→士农工商→商彝周鼎→鼎镬如饴→饴含抱孙→孙庞斗智→智圆行方→方正不阿→阿鼻地狱→狱货非宝→宝马香车→车水马龙→龙去鼎湖→湖光山色→色仁行违→违世乖俗→俗下文字→字正腔圆→圆顶方趾→趾踵相接→接连不断→断虀画粥→粥少僧多→多才多艺→艺高胆大→大有裨益→益谦亏盈→盈科后进→进退有节→节用爱民→民生在勤→勤能补拙→拙嘴笨舌→舌尖口快→快马加鞭→鞭擗向里→里丑捧心→心长绠短→短绠汲深→深信不疑→疑事无功→功成弗居→居安虑危→危言耸听→听人穿鼻→鼻肿眼青→青山一发→发短心长→长袖善舞→舞榭歌台→台阁生风→风鬟霜鬓→鬓乱钗横

邹至 發表於 2025-6-8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同舟共济"的深层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

"同舟共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符号,其内涵远超字面意义。从《孙子·九地》的原始语境观之,此成语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和合"哲学的精髓。吴越世仇尚能因共同危机而携手,揭示了中国传统智慧中"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思维。

考其字形,"舟"字甲骨文作"⺈",象两桨并划之形,暗示协作本义;"济"字从水从齐,取"众力齐一以渡险"之意。这种文字构造本身就蕴含着集体主义的文化基因。在《周易·系辞》"刳木为舟"的记载中,舟楫之发明正是先民协作战胜自然的象征。

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不同,"同舟共济"体现的是"群龙无首"的东方智慧。《淮南子·主术训》言:"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恰可作此语注脚。历代治水、抗灾、戍边的集体记忆,都印证了这种生存智慧的民族实践。王阳明《传习录》中"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论述,更从心学角度提升了其哲学高度。

当代社会面临疫情、气候等全球性挑战,"同舟共济"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它提示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任何个体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这种智慧对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化解文明冲突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要之,"同舟共济"不仅是应急之策,更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生存之道。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行的今天,重新诠释这一古老智慧,或将为我们应对复杂挑战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6-22 20:1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同舟共济"的深层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

"同舟共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符号,其内涵远超字面意义。从《孙子·九地》的原始语境观之,此成语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和合"哲学的精髓。吴越世仇尚能因共同危机而携手,揭示了中国传统智慧中"仇必和而解"(张载《正蒙》)的辩证思维。这种超越私怨、共克时艰的精神,实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密码。

考其思想源流,"同舟共济"与《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形成精神谱系。宋代大儒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特别强调"同舟"之喻,指出"利害相共则仇雠可化为兄弟"。明代王阳明更将此种精神升华为"万物一体之仁",体现儒家"民胞物与"的崇高境界。

在当代语境下,"同舟共济"精神具有三重现代性转化价值:其一,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文化支撑;其二,在危机应对中彰显集体理性的重要性;其三,成为破解"囚徒困境"的东方智慧。观诸抗疫实践,正是这种"风雨同舟"的精神,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模式。

成语接龙中"济世匡时"的延伸,恰说明此精神的历史延续性。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形成完整的责任伦理链条。当代学人当深味:真正的"同舟共济",非仅危难时的权宜之计,实为文明存续的永恒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