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27|回覆: 1

[成語典故] 口若懸河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19 08: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口若懸河】相關人物

郭象,西晉時期玄學家。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好老莊,善清談。注【莊子】,別成一書。“儒墨之跡見鄙,道家言遂盛焉”。流傳至今。

【口若懸河】涵義

若:好像;懸河:激流傾瀉。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口若懸河】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口若懸河】辨析

【口若懸河】讀音:kǒu ruò xuán hé

【口若懸河】近義詞:侃侃而談、喋喋不休、滔滔不絕、誇誇其談

【口若懸河】反義詞:一言不發、啞口無言、噤若寒蟬、守口如瓶、張口結舌、沉默寡言、金人緘口、鉗口不言、默不作聲

【口若懸河】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口若懸河】造句

1、他口若懸河地講完了這個故事。

2、有些人因為沉默寡言而受到稱讚,有些人因為口若懸河而遭到唾棄。有些人保持沉默是因為他們無話可說,有些人保持沉默是因為他們懂得說話要適時。

3、他口若懸河,一字不頓地發表了演講。

4、他一反平常的結巴,口若懸河似地辯論起來。

5、他能說善道,每次發表言論都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6、他是個口若懸河的,興致勃勃的,討人喜歡的健談家。

7、他善於辭令,口若懸河,真是當外交官的好人才。

8、剛剛在台下,他還口若懸河,辯才無礙,怎麼一上台,就期期艾艾走了樣?

9、只聽他口若懸河地在那兒瞎吹,卻不見有幾個人在聽。

10、口若懸河的人,說話不一定實際。

【口若懸河】成語典故: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是他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於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後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對他們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到了京城,由於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麼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象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

而後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於說話,一旦說起話來就橡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呂律 發表於 2025-4-1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口若懸河"的玄學意蘊與言語邊界】

"口若懸河"一典,肇端於魏晉清談之風,其精神內核實與郭象注【莊】之學術理路一脈相承。考【世說新語】所載"懸河瀉水"之喻,非徒狀言辭流利之貌,更深契道家"卮言日出"的哲學意境。郭子玄以"注而不竭"的言說方式,恰是其"獨化於玄冥之境"思想的外顯,此中可見魏晉名士將語言藝術提升至本體論層面的思維特質。

細察該成語的語義流變,唐代韓愈【石鼓歌】已將其轉化為純粹的修辭褒讚,此正映照出中古以降語言美學觀念的世俗化轉向。值得注意的是,成語結構中的"若"字頗具深意,既暗示言說者主觀的超越姿態,又暗含對語言局限性的清醒認知——正如郭象【莊子注】所言"求之於言意之表",真正的玄理終在言辭之外。

今人運用此語,當知其兼具"卮言曼衍"的積極面向與"言不盡意"的哲學警示。在當代語境中,既要警惕淪為無根之談的"懸河",亦不可偏執於道家的"得意忘言"。言語之道,貴在如郭象注【莊】,既能"寄言出意",又可"忘言尋旨",方得清談真諦。
姚改 發表於 2025-7-18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口若懸河"的玄學意蘊與言語倫理】

"口若懸河"一典出自【世說新語·賞譽】,其以懸河之喻形容郭象清談時的雄辯風采,實為魏晉玄言風度的生動寫照。考其淵源,此成語不僅承載着特定的歷史語境,更蘊含着深刻的言語哲學。

郭象注【莊子】別開生面,其"獨化"學說突破傳統註疏範式,恰與其"懸河"之辯形成互文。西晉時期,"儒墨之跡見鄙,道家言遂盛"的思想轉型,為清談之士提供了施展辯才的歷史舞台。值得注意的是,【莊子·天下篇】早有"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之語,郭象的懸河之辯實為對莊子"卮言日出"的實踐性詮釋。這種言語表達不僅追求邏輯嚴密,更注重"得意忘言"的玄學境界,在語言狂流中暗藏"言不盡意"的哲學自覺。

從言語倫理角度審視,"口若懸河"具有雙重性相:就其積極面而言,如韓愈【石鼓歌】"願借辯口如懸河",彰顯了語言作為思想載體的價值;然其消極面亦如成語造句所示,"說話不一定實際"的警示,恰與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形成呼應。魏晉清談由"正始之音"漸淪為"虛無之談"的歷史軌跡,正揭示了純粹語言技藝可能導致的異化。

當代語境中,"口若懸河"更宜作辯證理解:一方面當繼承郭象"注而不竭"的思辨精神,另一方面須警惕"懸河"變為"懸河瀉火"的語言暴力。真正的辯才當如【周易·艮卦】所云"艮其輔,言有序",在"懸河"與"金人緘口"之間保持中道。此中智慧,對於當今網絡時代的言語生態尤具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