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62|回覆: 0

[成語典故] 竭澤而漁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8 0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竭澤而漁】相關人物

狐偃(約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時晉國的卿。亦稱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晉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稱舅氏。

【竭澤而漁】涵義

澤:池、湖。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竭澤而漁】出處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竭澤而漁】辨析

【竭澤而漁】讀音:jié zé ér yú

【竭澤而漁】近義詞:殺雞取卵

【竭澤而漁】反義詞:從長計議

【竭澤而漁】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竭澤而漁】造句

1、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都是很愚蠢的行爲。

2、做事不能竭澤而漁,要考慮後果。

3、你一次就把所有資源用盡,這種竭澤而漁的作法,行不通的!

4、榨光人民,來滿足政府的需求,正犯了竭澤而漁的錯誤。

5、政府不可爲了彌補財政的不足,竭澤而漁,一味增加賦稅。

6、國家發展經濟不能竭澤而漁,要眼光放長,多給子孫留些寶貴的自然資源。

7、他們竭澤而漁,魚越來越少,最後吃虧的是我們普通漁民。

8、砍燒林木竭澤而漁等等有摧毀性和傷害力的行爲繼續在各地上演,在在都爲我們這個危脆的地球添加了巨大的壓力。

9、另外的錯誤觀點,就是不顧人民困難,只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竭澤而漁,誅求無已。

10、做事得留有餘地,竭澤而漁是不行的。

【竭澤而漁】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論功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爲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竭澤而漁文言文】: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竭澤而漁白話文】:

使河流乾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穫嗎,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穫嗎?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後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竭澤而漁】成語接龍:

竭澤而漁→漁陽鞞鼓→鼓睛暴眼→眼不著砂→砂里淘金→金盡裘弊→弊衣疏食→食甘寢寧→寧缺勿濫→濫竽充數→數不勝數→數見不鮮→鮮廉寡恥→恥言人過→過隙白駒→駒留空谷→谷父蠶母→母難之日→日昃不食→食馬留肝→肝腦塗地→地上天宮→宮車晏駕→駕鶴西遊→游思妄想→想方設法→法不徇情→情投意洽→洽聞強記→記問之學→學富五車→車塵馬足→足踏實地→地網天羅→羅鉗吉網→網開一面→面無人色→色厲膽薄→薄唇輕言→言之有故→故弄虛玄→玄圃積玉→玉慘花愁→愁長殢酒→酒足飯飽→飽經風雨→雨約雲期→期頤之壽→壽元無量→量鑿正枘→枘圓鑿方→方寸萬重→重足累息→息息相關→關山阻隔→隔年皇曆→歷精爲治→治國安民→民安國泰→泰山壓頂→頂踵捐糜→糜軀碎首→首身份離→離題萬里→裡勾外連→連街倒巷→巷議街談→談吐風生→生張熟魏→魏鵲無枝→枝分縷解→解民倒懸→懸崖撒手→手高眼低→低首下氣→氣滿志驕→驕兵之計→計日以俟→俟河之清→清浄無爲

【竭澤而漁】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竭澤而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與失永遠是一對矛盾。世上沒有絕對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慮到了失,失時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間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半日閒 發表於 2025-5-20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竭澤而漁"的可持續發展智慧】

"竭澤而漁"典出【呂氏春秋·義賞】,其"澤涸取魚,翌歲無獲"的譬喻,深刻揭示了短視行爲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考其源流,此典實包含三重智慧維度:

一、經濟倫理維度
雍季諫晉文公時提出的"詐偽之道非長術",實爲最早的經濟倫理命題。春秋時期管仲"十年樹木"之策與【禮記】"時禁"思想,皆強調資源利用的時序性。漢代【鹽鐵論】更直指"取民賦斂,猶割股以啖腹",與"澤涸無魚"形成互文。這種"取之有度"的智慧,恰與當代生態經濟學"代際公平"理論遙相呼應。

二、政治哲學維度
【淮南子】將"焚林竭澤"與"暴政"並提,揭示其政治隱喻。朱熹注【孟子】時特別指出:"君取民當如澤養魚",王夫之【讀通鑑論】更以唐德宗兩稅法爲例,痛陳"竭民力如涸澤"之弊。這種將生態智慧引申爲治國理念的傳統,構成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支點。

三、生態智慧維度
【齊民要術】載"漁不竭澤,畋不掩群"的農諺,體現古人樸素的生態循環觀。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的"封山育林"制度,與"澤魚"典故形成實踐與理論的呼應。這種"取予平衡"的生態智慧,比西方"公地悲劇"理論早了兩千餘年。

當代語境下,"竭澤而漁"已從治國箴言演變爲普世警示。從亞馬遜雨林開發到長江禁漁政策,無不印證著古老智慧的現代價值。雍季所謂"非長術也"的斷語,恰似穿越時空的晨鐘暮鼓,提醒我們:真正的文明進步,永遠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之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三日戌時| 2025/5/20/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