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8|回復: 0

[成语典故] 众志成城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8 1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众志成城〗相关人物

周景王(?—前520年),姓姬,名贵,中国东周君主。他是周灵王的儿子。周景王在位时,财政困难,连器皿都要向各国乞讨。

〖众志成城〗涵义

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志成城〗出处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众志成城〗辨析

〖众志成城〗读音: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众志成城〗近义词:聚沙成塔、积少成多、万众一心、众喣漂山、众擎易举、集腋成裘

〖众志成城〗反义词:一木难支、一盘散沙、孤掌难鸣

〖众志成城〗用法:作谓语、定语

〖众志成城〗造句

1、只要我们一心一德,众志成城,便可以达到预定目的。

2、团结是宝。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困难时期不气馁,胜利时期不骄傲,辉煌时期不发热,胜利就永远属于我们!

3、要建设好新中国,我们必须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去克服各种困难。

4、伟大来自于失败,当球队对失败深恶痛绝时,他们就会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从而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5、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总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面对困难。

6、在地震的时候,全世界的人们众志成城一起救助灾区!

7、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8、打成一片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坚如磐石精诚团结磐石之固铜墙铁壁同心同德同心合意万众一心众志众志成城拾柴火焰高。

9、汶川大地震时,我们中国人众志成城共同度过了难关。

10、孤军奋战,其力有限,众志成城,坚不可摧。

〖众志成城〗成语典故:

东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时,做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铸大钱,一件是铸大钟。大钱就是币值高的钱。景王试图以铸行大钱的方式来收缴民间的小钱。大钟即编钟。景王准备铸造两组巨型编钟,一组是无射(读yì),一组是大林。他打算把这两组编钟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

景王身边的大臣单穆公对此很担忧,极力加以劝阻。他认为铸大钱不利于流通,是“绝民用以实王府”,是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掠夺;而铸大钟更是劳民伤财,既得不到悦耳的美的享受(钟过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这样做将会使百姓离心,国家危险。但景王听不进去。

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没有和谐了。他引用民谚“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老百姓共同喜欢的东西,很少不实现的;而他们共同厌恶的东西,也很少不废灭的。但景王还是不听。三年间,既铸了大钱,也造了大钟。结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众志成城〗成语接龙:

众志成城→城下之辱→辱身败名→名山大川→川壅必溃→溃不成军→军法从事→事败垂成→成败兴废→废然而反→反裘伤皮→皮相之谈→谈言微中→中馈乏人→人给家足→足踏实地→地主之仪→仪表堂堂→堂皇富丽→丽句清词→词不达意→意乱心忙→忙里偷闲→闲言长语→语重情深→深思远虑→虑周藻密→密锣紧鼓→鼓盆之戚→戚戚具尔→尔汝之交→交臂历指→指东画西→西除东荡→荡析离居→居不重茵→茵席之臣→臣门如市→市井之臣→臣心如水→水浄鹅飞→飞扬浮躁→躁人之死→死生荣辱→辱国殃民→民怨沸腾→腾焰飞芒→芒刺在躬→躬蹈矢石→石城汤池→池鱼幕燕→燕颔书生→生知安行→行有余力→力均势敌→敌不可假→假手于人→人稠物穰→穰穰满家→家至人说→说白道绿→绿衣黄里→里应外合→合胆同心→心有灵犀→犀燃烛照→照功行赏→赏贤使能→能说惯道→道东说西→西方净国→国步艰难→难于上天→天长地老→老气横秋→秋风习习→习非胜是→是非曲直→直木必伐→伐罪吊民

〖众志成城〗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大家只有在同心协力,有条不紊行动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目标。

 
陆香系 發表於 2025-6-24 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众志成城"的政道内涵与当代启示》

周景王铸钟事件所引发的"众心成城"之谏,实为华夏政治智慧的重要结晶。单穆公谏言中"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八字,不仅凝练了集体力量的哲学意蕴,更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考其本原,"城"之象征有三重深意:其一为防御实体,其二为秩序象征,其三为文明载体。当万民之心凝聚如城,实乃构筑起无形的精神长城。

细究《国语》记载,单穆公之谏蕴含深刻的民本思想。"绝民用以实王府"的批判,直指统治者与民众的博弈关系。周景王欲铸无射、大林二钟以彰王权,却忽视"钟不过钧"的音律准则,此乃违逆天理人情的典型。古代乐制讲究"大不逾宫,细不过羽",过大的钟体不仅违背声学规律,其劳民伤财之举更会瓦解统治根基。这与《尚书》"民惟邦本"之训形成鲜明对照。

从语源学考察,"众志成城"的演变颇具深意。先秦时期"城"多指夯土版筑的军事工事,《墨子·备城门》详载其建制规范。而将抽象民心比作具象城池,实为政治修辞学的重大突破。这种隐喻转换在《管子·形势解》中得到深化:"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道出了民心向背与政权稳固的辩证关系。

当代语境下重释此成语,尤需注意其三重现代价值:
一为社会治理维度,强调共识凝聚的制度设计。如《周礼》六官体系体现的协同治理智慧;
二为危机应对维度,汶川抗震中"万众一心"的实践印证了传统智慧的当代生命力;
三为文化建构维度,需警惕将"众志"简单等同于集体无意识,而应追求《礼记》所言"天下为公"的理性共识。

返观周景王典故的现代警示:统治者若执意"铸大钟"式的政绩工程,终将导致"众口铄金"的舆论反噬。真正的治国之道,当如《孟子》所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民力凝聚如金城汤池,而非徒具形式的土木工程。此乃"众志成城"留给后世最珍贵的政治遗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