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3|回覆: 2

[成語典故] 分道揚鑣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8 08: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分道揚鑣】相關人物

元志,字猛略,河間公拓跋齊孫。

李彪(444-501年),字道固,頓丘衛國(今河南清豐縣)人,北魏傑出大臣。

魏孝文帝(467年——499年),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

【分道揚鑣】涵義

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分道揚鑣】出處

【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分道揚鑣】辨析

【分道揚鑣】讀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分道揚鑣】近義詞:各奔前程、一拍兩散、風流雲散、各奔東西、各行其是

【分道揚鑣】反義詞:志同道合、並駕齊驅、齊頭並進

【分道揚鑣】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

【分道揚鑣】造句

1、誤會是一種心靈的隔閡,它與默契分道揚鑣。心靈的隔閡由誤會產生,它使心靈之間無法自由連通。誤會割斷了默契的脈搏,使人們之間的微妙關係,不再散發出生機勃勃的活力。

2、這次爭吵是造成他們倆分道揚鑣的主要原因。

3、我們雖然是好朋友,但自從那一次爭執後,便分道揚鑣了。

4、一場誤會後,這兩個昔日好友終於分道揚鑣l

5、他們已分道揚鑣闖自己的事業去了。

6、還沒來得及擁抱,就已經分道揚鑣,卻忍不住思念那些纏綿和依靠,你的溫柔和妖嬈,是我最後的毒藥,讓我甘心追你到天涯海角,永不忘!

7、他倆同居多年,終因志趣不合分道揚鑣

8、如果他現在不敢與這種經濟謬論分道揚鑣,爲什麼要設想他將來願意對謬論會提出?

9、與黃金分道揚鑣之後,美國想印多少美元就印多少,。足以應付全世界對於儲備貨幣的需求。

10、誤會是一種心靈的隔閡,它與默契分道揚鑣。心靈的隔閡由誤會產生,它使心靈之間無法自由連通。

【分道揚鑣】成語典故:

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勳。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爲河間公。

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爲洛陽令。不久以後,孝文帝採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爲什麼不給我讓路?”元志並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裡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

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裡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麼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著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爲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賀券 發表於 2025-7-5 23:3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分道揚鑣"的典制淵源與政治隱喻】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舉,實爲"分道揚鑣"典故產生的歷史語境。細考【魏書·河間公齊傳】所載,此成語的生成實蘊含深刻的制度變革意義。元志與李彪的衝突,表面是路權之爭,實則折射出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在改制過程中的權力博弈。

考其制度背景,孝文帝太和改制推行"車服禮制",明確規定:"三品以上准給銅印,五品以上給銀印"。元志時任洛陽令(從五品),李彪任御史中尉(從三品),二者在出行儀制上本有等差。【魏書】載二人"路逢"時的場景,實爲太和禮制具體實施的典型案例。元志所謂"洛陽我之豐沛"的宣言,暗用漢高祖典故,其政治姿態已超出簡單的路權爭議。

細繹【魏書】文本,可見三個制度細節:其一,當時御史中尉出行"清道"之制尚未定型;其二,洛陽令作爲京畿長官的特殊地位;其三,鮮卑貴族在改制過程中對漢儀的矛盾心態。孝文帝"可分路而行"的裁決,實爲平衡新舊勢力的政治智慧。這種"分途而治"的處置方式,後來逐漸演變爲政治集團決裂的經典隱喻。

在語用學層面,"分道揚鑣"的語義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特指儀制分途(北魏),繼而引申爲仕途分歧(唐宋),最終泛化爲志向異途(明清)。這種語義遷移,恰與古代中國官僚制度的演變軌跡相呼應。觀其近義詞"各奔前程"偏重結果,"各行其是"側重方式,而本成語則強調分離時的儀式性場景,此其獨特價值所在。

當代運用此語,當注意其蘊含的制度性分離特徵。如國際關係中"戰略分歧",學術界的"範式轉換",較之普通分離詞彙更具歷史厚重感。反觀"志同道合"等反義詞,實源自【禮記·儒行】"道合則從,不合則去"的傳統政治倫理,二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政治話語的辯證體系。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7-26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分道揚鑣"的典制淵源與政治隱喻】

北魏太和年間"分路揚鑣"之典,實爲南北朝政治文化轉型之重要標本。【魏書·河間公齊傳】所載元志與李彪之爭,表面是路權之辯,深層實爲鮮卑舊制與漢化新政的路線分野。孝文帝遷都洛陽這一重大歷史節點,使"分道"之說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徵意義。

考其制度背景,北魏遷洛後面臨著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的權力重構。元志所謂"洛陽我之豐沛"的宣言,暗用漢高祖典故,將代北武人比作開國勛貴,其堅持"分路而行"實爲維護鮮卑貴族的出行特權。而李彪作爲漢化政策的積極推行者,其御史中尉的職務象徵著朝廷整肅禮儀的意志。二人衝突本質是兩種政治文化的碰撞,【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時方改胡制,故志有此言",可謂的論。

細繹孝文帝的改革邏輯,太和十七年(493年)的遷都實爲全面漢化的關鍵步驟。元志堅持的"分路揚鑣",恰與皇帝"混一華戎"的政治目標相悖。史載孝文帝后來"詔禁胡服,斷北語",可見其消除文化差異的堅定態度。在這個意義上,"分道揚鑣"的典故恰成歷史的反諷——最終被拋棄的正是元志所代表的保守路線。

此典故在後世運用中,逐漸從具體的路權之爭升華爲文化抉擇的象徵。庾信【哀江南賦】"分路揚鑣,各隨時運"之語,已賦予其歷史變遷的哲學意味。唐宋文人用此典時,多強調"道不同不相爲謀"的士人精神,如白居易【與元九書】"道不同,不相爲謀,分路揚鑣,各從其志",完成了從政治事件到文化符號的轉變。

今人使用此成語,當知其背後深厚的制度文化內涵。所謂"分道",不僅是空間的分隔,更是價值取向的抉擇;"揚鑣"亦非簡單的分途,而包含著對自身道路的堅定確認。在文明交融的歷史進程中,這種抉擇往往具有改變個人乃至民族命運的力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