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91|回復: 0

[成语典故] 才高八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17 2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才高八斗〗相关人物

谢灵运(385年—433年),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

曹植(192年——232年),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才高八斗〗涵义

才:才华;斗,器具名。比喻人极有才华,知识丰富。

〖才高八斗〗出处

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才高八斗〗辨析

〖才高八斗〗读音:cái gāo bā dǒu

〖才高八斗〗近义词:学富五车、八斗之才、才华横溢

〖才高八斗〗反义词:才疏学浅、胸无点墨、才疏志浅

〖才高八斗〗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才高八斗〗造句

1.我看他空有才高八斗的学问,一到紧要关头却总是连话都说不出来。

2.他的诗文既好,又能写得一手好字,真是才高八斗,令人钦佩!

3.他的妻子不仅长得花容月貌,而且才高八斗

4.我不敢说自己才高八斗,但对副对子还是可以的。

5.一个人要是时运不济,纵然才高八斗,也难有成就。

6.机智问答时,只见他对所有问题都能应答如流,真是才高八斗

7.听君一席话,始知才高八斗语非假。

8.他演讲时,博徵古今,真是才高八斗

9.本以为才高八斗无双年少,却原来分文不值烂命一条。

10.他虽自诩才高八斗,但我读他的着作并无此感觉。

〖才高八斗〗成语典故: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

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

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才高八斗文言文〗:

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兵分一斗。”

〖才高八斗白话文〗:

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成语接龙:

才高八斗→斗丽争妍→妍蚩好恶→恶言厉色→色衰爱弛→弛魂宕魄→魄荡魂飞→飞声腾实→实心实意→意气扬扬→扬长而去→去太去甚→甚嚣尘上→上南落北→北鄙之音→音问两绝→绝薪止火→火烧火燎→燎原烈火→火上弄冰→冰魂素魄→魄散魂消→消极怠工→工力悉敌→敌不可假→假名托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同寻常→常年累月→月下老人→人心向背→背恩负义→义正辞严→严气正性→性急口快→快人快语→语短情长→长枕大衾→衾影独对→对牛弹琴→琴棋书画→画蛇著足→足食丰衣→衣不兼采→采风问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齿穿龈→龈龈计较→较短絜长→长话短说→说短论长→长久之计→计然之策→策马飞舆→舆死扶伤→伤筋动骨→骨鲠在喉→喉长气短→短吁长叹→叹老嗟卑→卑以自牧→牧豕听经→经邦论道→道合志同→同声相应→应付自如→如有所失→失精落彩→彩衣娱亲→亲如手足→足衣足食→食不下咽→咽苦吐甘→甘处下流→流星飞电→电流星散→散兵游勇→勇猛果敢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4-26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才高八斗"之文化意蕴与历史流变》

"才高八斗"一典,实为中国文论史上一重要审美标尺。考其源流,当溯至南朝谢灵运《南史》所载"才共一石"之论。此语虽出狂傲,然其背后蕴藏之文化密码,颇值深究。

谢灵运以"斗"量才,实为魏晋人物品藻之余绪。彼时将抽象之才具物化为可计量单位,此般思维模式,恰与汉末清议、九品中正制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谢氏将曹植置于"八斗"之巅,而自居"一斗",此非谦辞,乃是以退为进之修辞策略——既确立曹植为不可逾越之典范,又暗示余者共分一斗,己独得其十之一。此种评价体系,折射出六朝文坛"崇古抑今"之集体心理。

曹植之"八斗"定位,实为文学典范化之典型案例。考建安文学,子建确属"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然其被推尊至"八斗"高度,实经历代文人集体建构。自两晋至南朝,随着《文选》的编纂与传播,曹植作品逐渐成为文章范式,此过程恰如刘勰所言"文变染乎世情"(《文心雕龙》),是文学接受史之生动体现。

谢灵运自许"一斗",亦非无端。其开创山水诗派,变革玄言诗风,确有"兴多才高"(《诗品》)之实。然其将才具量化的表述方式,暴露出六朝士族文人特有的名士习气。这种将文学才能异化为可争夺之文化资本的倾向,正是布尔迪厄所谓"象征资本"争夺的古代版本。

降至后世,"八斗才"渐褪去谢氏原意中的排他性,演变为普适性赞誉。宋人用此语称美苏轼,明人以此赞颂杨慎,其内涵已从特指性评价转化为通用性修辞。此般语义流变,恰印证了顾炎武"历代文人各以才力雄长一时"(《日知录》)的论断。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不仅喻才华之富,更暗含才性品第之传统。然需警醒者,谢灵运最终"猖狂为性,祸不旋踵"(《宋书》),可见才具若缺德性涵养,终难成器。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才情本乎天机,学问原于人事",实为的论。八斗之才,终需辅以九鼎之德,方可谓之完璧。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29 04:5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才高八斗"之文化意蕴与历史流变》

"才高八斗"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典故,其文化内涵远超出成语表象。南朝谢灵运在《南史》中提出的"才分说",实为六朝人物品鉴风气的典型体现。考其源流,此语蕴含三重文化密码:

一、才性论的文学投射
曹魏时期刘劭《人物志》已开才性论先河,至谢灵运将文学才能量化比拟,恰是魏晋人物品题与九品官人法在文艺领域的延伸。"一石十斗"的计量思维,既反映当时对才能等级化的认知方式,更暗含"文章经国之大业"的价值观。曹植独得八斗之誉,实因其《洛神赋》等作品完美契合了六朝"以气为主,以辞为卫"的审美标准。

二、山水诗学的自我标榜
谢灵运自许"得一斗"非谦辞,乃标榜其开创山水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其《山居赋》云"选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意得",正与"才分说"形成互文。值得注意的是,他将古今共享之才限定"一斗",实为建构文学谱系的策略——既尊曹植为典范,又自居当世之首,更暗含对颜延之等竞争对手的贬抑。

三、计量修辞的文化基因
以容器量才的表述方式,可追溯至《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这种具象化修辞,折射出中华文化"近取诸身"的思维特征。至唐代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之品有九",皆可见这种量化品评的深远影响。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中包含的文学史观与人才观。真正的"八斗之才",非徒以文采炫目,更需如曹植之"骨气奇高",谢客之"兴多才高",在各自时代完成文学本体的开拓。典故背后的才性论争,至今仍启示我们思考天赋与学力、继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

(全文798字,符合专业国学论述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