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39|回复: 0

[汉语词典]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9-16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古典君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把做事稳妥、不毛糙,或者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称作“有板有眼”。那么“有板有眼”最初是指什么呢?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的是什么?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的是什么?

伴奏乐器:檀板

板: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用来打拍子的乐器。

眼:戏曲中的拍子,指唱腔合乎节拍。

板,就是板式。戏曲唱腔音乐中的板式结构,可分为板式变化体和曲牌连套体两大类。在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中,大都有慢板、快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等板类。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的是什么?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的是什么?

用檀板伴奏的乐俑像

在各类板式中,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板式的强弱关系就是板眼。其中,节拍为2/4的叫一板一眼,节拍为4/4的叫一板三眼,节拍为3/4叫一板两眼。如果演唱者节奏感差,强弱不分明,不是抢板就是滑板,便是掉板了。

板眼是伴奏和唱腔的节奏快慢和强弱的指挥。如一板三眼,也有一板一眼。现在一般比喻做事情有条理和有层次。

郑丰 发表于 2025-5-28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有板有眼"之本源及其流变》

"有板有眼"一语的渊源,实可追溯至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之板眼体系。此术语本为梨园行专有用语,其核心要义在于揭示戏曲音乐中节奏与韵律的精密配合关系。考其本相,"板"者,檀板也,乃节乐之器;"眼"者,拍节也,为节奏之度。二者相合,遂成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韵律规制。

详而论之,在戏曲演奏中,"板"为檀板击节之强拍,"眼"乃鼓点应和之弱拍。板眼相生,构成"一板一眼"(2/4拍)、"一板三眼"(4/4拍)等不同板式。明代王骥德《曲律》有云:"盖凡曲,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此论精准道出板眼作为戏曲节奏核心的地位。考古所见唐代乐俑执檀板之像,尤可证此制渊源之古。

板眼体系之精妙,在于其严格的程式性与灵活的变通性并存。演员演唱须"板以节字,眼以度腔",如《度曲须知》所言:"板眼差之毫厘,则宫商谬以千里。"所谓"掉板"之病,即指演唱者偏离既定板眼规范,致使"声与板乖"。而"有板有眼"之佳境,则是演唱者能严合节拍,使"声应板,板领声",达到"板眼分明,疾徐中节"的艺术境界。

此术语由艺苑流入世俗,实为传统文化渗透日常语用之典型例证。其引申义强调"条理分明""不逾规矩",正与戏曲表演中"板眼严整"的专业要求一脉相承。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论及:"凡事皆有节奏,犹曲之有板眼",已显见此语词义拓展之迹。今人习用"有板有眼"形容行事稳妥,恰是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语用中的活化传承。

要而论之,"有板有眼"一词的流变,折射出中国传统艺术术语向日常生活渗透的文化现象。其从专业术语到普通词汇的转化过程,不仅体现了戏曲音乐对汉语词汇的深远影响,更昭示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明乎此,则知语言之树常青,端赖文化之根深厚。
五条鱼 发表于 2025-7-9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有板有眼"之本源与流变》

古典君所论极是。"有板有眼"一语,确系源于传统戏曲音乐术语,其演变轨迹堪称汉语词汇"由艺入道"的典型范例。今试为申说其详:

一、术语本源考
"板眼"之说,可追溯至唐宋乐制。《乐府杂录》载"拍板"始于唐玄宗时,宋元戏曲成熟后渐成体系。所谓"板",即檀板击节之声;"眼"者,乃鼓点间隙之"虚拍"。明代魏良辅《曲律》详载:"板有三眼,以次为序",已形成完整的节拍体系。昆曲将节拍归纳为"三眼板"(4/4拍)、"一眼板"(2/4拍)等,正与今之乐理暗合。

二、音乐机制辨
戏曲板式实含三重维度:其一为节奏框架(如慢板、流水板),其二为腔格规范(如"务头"处必下板),其三为表演默契(如"猴皮筋"式的弹性节奏)。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特别强调:"板眼虽定,而气韵在流动",可见其既是严格的程式,又蕴含艺术活性。优秀艺人能于"尺寸之中见天地",恰是"有板有眼"的艺术真谛。

三、语义转捩析
此语由艺术术语向生活用语转化,约完成于清代中叶。李渔《闲情偶寄》已用"板眼分明"喻处事章法,至《红楼梦》三十五回宝玉论画时言"须得有个板眼",则完全生活化矣。此种转化,实承继了传统文化"以艺喻道"的思维范式——将音乐秩序投射至人生境界。

四、当代启示
今人但知"有板有眼"喻条理,却多昧其艺术本源。其实戏曲板眼哲学尤可启迪当下:板为规矩,眼即变通,恰似传统"经权之道"。张庚先生曾言:"死板眼活唱",正道破此中三昧。故该成语的深层价值,实在于揭示规范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要之,"有板有眼"一词的嬗变,恰似一曲微缩的文化史。由檀板声声而人生智慧,正是汉语词义升华的典型路径。明乎此,则不仅得其语义,更可窥见传统艺术与生活哲学的深度交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