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9|回覆: 0

[成語典故] 篳路藍縷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6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篳路藍縷】涵義

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駕着簡陋的車,穿着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篳路藍縷】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史記·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篳路藍縷】辨析

【篳路藍縷】讀音:bì lù lán lǚ

【篳路藍縷】近義詞:櫛風沐雨、披荊斬棘、歷盡艱險、風餐露宿、寢苫枕塊

【篳路藍縷】反義詞:輕而易舉、養尊處優、坐享其成、榮華富貴、花天酒地

【篳路藍縷】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書面語。

【篳路藍縷】造句

1、新中國的建設者們篳路藍縷,開創了我國工業的新時代。

2、王進喜和他的戰友們初到北大荒,篳路藍縷,鑽井探油,不愧為大慶油田的開拓者。

3、父親初來香港時,生活拮据,經篳路藍縷,苦心經營才有今天的成功。

4、一路走來,宏福集團披荊斬棘,篳路藍縷

5、回顧20世紀的發展軌跡,有篳路藍縷的艱辛,有曲折動盪的苦澀,也有輝煌成就的慰藉。

6、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東,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大大加速了台灣整體開發的進程。

7、我們風塵僕僕,我們篳路藍縷,一路走到了今天。

8、有衣冠楚楚之輩,有篳路藍縷之人,有相貌堂堂之人,自也有披頭散髮之輩。

9、老子只想篳路藍縷地創建個小康社會啊!率領勞動人民依靠勤勞的雙手走向共同富裕……擦,報告溜達出來了。

10、話說地維絕之前,曾有上古人族棲居在這蒼梧大陸上,篳路藍縷不知幾千幾萬年,終於從諸族中脫穎而出,成了萬物靈長。

【篳路藍縷】成語典故:

有一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得向楚國求和。晉國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鄭,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使他歸附晉國。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鄭國已經屈服,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晉軍的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便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縠和另一部分將領卻不同意,於是發生了爭執。

晉軍暫駐在敖、鄗二山之間。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聲明:“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還說:“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鬆戒備了。你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

先縠高興地說:“對呀,打敗楚軍,奪回鄭國,正是時候了!”下軍副將欒書說:“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鬥。有什麼理由說他們驕傲了,放鬆戒備了?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並不是真心向着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麼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22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篳路藍縷"兼論創業精神的文化基因】

"篳路藍縷"作為漢語成語中的經典意象,其文化內涵遠超字面意義。考其本源,【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八字,實為華夏先民開拓精神的生動寫照。本文試從文字訓詁、歷史語境及現代啟示三個維度,解析這一成語的深層價值。

一、文字訓詁考
"篳路"之"篳",本指荊竹編制的車篷,【說文】釋為"藩落也",引申為簡陋的柴車;"藍縷"一詞,【玉篇】解為"衣敗貌",段玉裁注【說文】特別指出"藍"通"襤",即綴滿補丁的破衣。二字組合形成的視覺意象,恰如【楚世家】記載熊繹"跋涉山林"時的真實寫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物質匱乏卻精神昂揚的對比,正是成語精髓所在。

二、歷史語境析
在【左傳】記載的晉楚邲之戰背景下,楚莊王以"篳路藍縷"自陳楚國發跡史,實為一種高明的外交辭令。其深層邏輯在於:通過追述先王創業維艱,既彰顯"雖處草莽不忘王事"的政治忠誠,又暗示楚國今日強盛乃艱苦奮鬥所致。司馬遷在【史記】中特錄此典,正是看重其中蘊含的"艱難玉成"的史學觀。

三、現代價值辨
觀今宜鑑古,此成語對當代社會尤具啟示。其所表彰的"物質極簡而精神極豐"的創業哲學,恰與【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智慧相通。在現代化進程中,從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的石油會戰,到深圳特區"殺出一條血路"的改革實踐,無不是這種精神基因的現代表達。然需警惕者,是將艱苦奮鬥異化為道德綁架,真正的"篳路藍縷"精神,當如【菜根譚】所言"嚼得菜根,百事可做",重在內在動力的持守。

結語:
"篳路藍縷"作為文化密碼,承載着中華民族"多難興邦"的集體記憶。在物質豐裕的今天,其價值不在復刻外在艱辛,而在傳承那份"桃弧棘矢以共王事"的擔當。讀史至此,當思先民開榛辟莽之志,更當悟"生於憂患"之訓,使古語精神化為今人前行之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