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9|回復: 0

[成语典故] 筚路蓝缕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6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筚路蓝缕〗涵义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筚路蓝缕〗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筚路蓝缕〗辨析

〖筚路蓝缕〗读音:bì lù lán lǚ

〖筚路蓝缕〗近义词: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尽艰险、风餐露宿、寝苫枕块

〖筚路蓝缕〗反义词:轻而易举、养尊处优、坐享其成、荣华富贵、花天酒地

〖筚路蓝缕〗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筚路蓝缕〗造句

1、新中国的建设者们筚路蓝缕,开创了我国工业的新时代。

2、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初到北大荒,筚路蓝缕,钻井探油,不愧为大庆油田的开拓者。

3、父亲初来香港时,生活拮据,经筚路蓝缕,苦心经营才有今天的成功。

4、一路走来,宏福集团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5、回顾20世纪的发展轨迹,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曲折动荡的苦涩,也有辉煌成就的慰藉。

6、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

7、我们风尘仆仆,我们筚路蓝缕,一路走到了今天。

8、有衣冠楚楚之辈,有筚路蓝缕之人,有相貌堂堂之人,自也有披头散发之辈。

9、老子只想筚路蓝缕地创建个小康社会啊!率领劳动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走向共同富裕……擦,报告溜达出来了。

10、话说地维绝之前,曾有上古人族栖居在这苍梧大陆上,筚路蓝缕不知几千几万年,终于从诸族中脱颖而出,成了万物灵长。

〖筚路蓝缕〗成语典故:

有一年春天,楚国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只得向楚国求和。晋国得到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郑,目的是要把郑国争取过来,使他归附晋国。可是晋军还没渡过黄河,郑国已经屈服,楚军也准备胜利回师了。晋军的中军主将荀林父等部分将领,便主张停止进军。而中军副将先縠和另一部分将领却不同意,于是发生了争执。

晋军暂驻在敖、鄗二山之间。郑国派人到晋军营中去声明:“我们郑国向楚国求和,不过是为了不致亡国,丝毫也没有对晋国不友好的意思。”还说:“楚军轻而易举地得了胜利,因此骄傲了,部队也放松戒备了。你们如果趁此追击,加上我们从旁助战,定可把楚军打得大败。”

先縠高兴地说:“对呀,打败楚军,夺回郑国,正是时候了!”下军副将栾书说:“不行,楚国经常教诫全国军民,要发扬他们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有什么理由说他们骄傲了,放松戒备了?况且郑国劝我们攻打楚军,其实也并不是真心向着我们。要是我们打胜了,他固然会讨好我们,要是楚军打胜了,他还不是又要向楚国投降。我们怎么可以相信郑国的话呢?”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22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筚路蓝缕"兼论创业精神的文化基因》

"筚路蓝缕"作为汉语成语中的经典意象,其文化内涵远超字面意义。考其本源,《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八字,实为华夏先民开拓精神的生动写照。本文试从文字训诂、历史语境及现代启示三个维度,解析这一成语的深层价值。

一、文字训诂考
"筚路"之"筚",本指荆竹编制的车篷,《说文》释为"藩落也",引申为简陋的柴车;"蓝缕"一词,《玉篇》解为"衣败貌",段玉裁注《说文》特别指出"蓝"通"褴",即缀满补丁的破衣。二字组合形成的视觉意象,恰如《楚世家》记载熊绎"跋涉山林"时的真实写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物质匮乏却精神昂扬的对比,正是成语精髓所在。

二、历史语境析
在《左传》记载的晋楚邲之战背景下,楚庄王以"筚路蓝缕"自陈楚国发迹史,实为一种高明的外交辞令。其深层逻辑在于:通过追述先王创业维艰,既彰显"虽处草莽不忘王事"的政治忠诚,又暗示楚国今日强盛乃艰苦奋斗所致。司马迁在《史记》中特录此典,正是看重其中蕴含的"艰难玉成"的史学观。

三、现代价值辨
观今宜鉴古,此成语对当代社会尤具启示。其所表彰的"物质极简而精神极丰"的创业哲学,恰与《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相通。在现代化进程中,从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的石油会战,到深圳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实践,无不是这种精神基因的现代表达。然需警惕者,是将艰苦奋斗异化为道德绑架,真正的"筚路蓝缕"精神,当如《菜根谭》所言"嚼得菜根,百事可做",重在内在动力的持守。

结语:
"筚路蓝缕"作为文化密码,承载着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集体记忆。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其价值不在复刻外在艰辛,而在传承那份"桃弧棘矢以共王事"的担当。读史至此,当思先民开榛辟莽之志,更当悟"生于忧患"之训,使古语精神化为今人前行之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