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26|回覆: 2

[國學教育心得] 青年學者談讀經四大問題 吁從民間進入公立教育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4 2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青年學者談讀經四大問題 吁從民間進入公立教育

青年學者談讀經四大問題 吁從民間進入公立教育

近日,國內不少媒體對私塾、國學班等民間讀經活動存在的問題進行報道。民間讀經已經走過了近二十年,主要是民間自發行為,若要更好地推進兒童讀經教育,我們不能不理性而真誠地直面其中暴露的一些問題。其實讀經教育的問題遠不止媒體所揭露的那些,概括而言,主要有經典、方法、師資、體制四大問題。

首先,經典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選擇文本過於龐雜。除儒家經典外,常常還包括佛道、諸子甚至基督教典籍。例如在深圳梧桐山讀經村,有的私塾要求學生在完全不懂外語的情況下,跟着錄音機朗讀背誦英文的十四行詩、德文【聖經】、法文【聖經】以及日文的【論語】,這就有些不倫不類了。13歲之前的兒童讀經,在經典的選取上還是要以十三經和一些蒙學讀物為主,不宜過於泛濫。一則學好國文才是第一位的,外語非所急也;二則也不符合宗教不得干涉教育的國家法律。

其次,方法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光有機械背誦沒有義理講解。由於單純追求背誦的字數而不注重對經典本身的理解消化,往往造成學生背得渾渾噩噩、枯燥乏味,甚至產生強烈的反感和牴觸情緒。背誦不等於理解,而不理解的背誦只會是令人憎惡的記憶負擔,這樣的學習最終培養的不僅不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倒可能是傳統文化的叛逆者。

第三,師資的問題主要在於門檻過低、良莠不齊。由於近百年來傳統文化教育的斬斷,一時間根本不可能有足夠多的師資來滿足民間讀經教育的需求。加之缺乏一個國家法律層面的准入標準(如公立教師資格證制度),就使得一些不具備解經能力的人成為了讀經老師,於是也就難免只背誦不講解的教學模式。針對這一問題,國家教育部可專門設立相關資格證考試,邀請專家參考歷史上的科舉制設計考試規則。

最後,體制問題主要表現為民間讀經教育與公立教育處於脫鈎狀態,無法接軌。讀經教育主要針對的是13歲以下的兒童,這個年齡段剛好處於小學義務教育階段,但由於二者的脫節,難免造成學生在私塾教育與義務教育之間不得兼顧。且民間教育無國家財政支持,於是給一些居心不良者以藉機斂財的空間。教育絕對有別於純粹的經濟行為,不論公立還是私立的教育,都不應該成為賺錢的工具,一旦產業化,必定偏離主旨。若要教育的回歸教育,讀經應從民間進入體制,成為公立教育的一部分。

勤懇 發表於 2020-8-9 02: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經典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選擇文本過於龐雜。除儒家經典外,常常還包括佛道、諸子甚至基督教典籍。

這種完全是商業化行為,唯利是圖的包容性是十分強悍的,他能令殺父之仇煙消雲散
江步 發表於 2025-4-2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讀經教育之正途——對青年學者四大問題的學理回應】

拜讀青年學者關於讀經教育四大問題的論述,深感其觀察之敏銳、思考之深切。作為躬耕國學教育數十載的學人,筆者願就其所提經典、方法、師資、體制四大問題,略陳管見。

一、經典選擇當以"經史子集"為綱目
經典泛濫之弊,實為當代讀經教育首要之患。【禮記·學記】云"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兒童讀經當遵循"先易後難"之序。建議以【三字經】【千字文】等蒙學典籍築基,次第進階至【論語】【孟子】核心經典。至若佛道典籍及域外經典,宜待其國文根基穩固後,於中學階段以選修課形式引入。此即朱子所謂"循序漸進,熟讀精思"之要義。

二、教學方法宜承"諷誦講解"古法
單純背誦之弊,早為古代教育家所警醒。【學記】明言"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宋代大儒程頤主張"讀書須是曉得文義",清代章學誠更強調"由字通詞,由詞通道"的遞進式理解。建議參照古代書院"會講"制度,建立"三分背誦七分講解"的教學比例,使學童既能涵泳文字,又可體認義理。

三、師資建設當循"經師人師"標準
師資匱乏問題,可借鑑傳統"經師"培養體系。漢代太學博士須通"五經",宋代書院山長多由科舉進士擔任。建議設立三級認證制度:初級通曉蒙學典籍,中級精研【四書】,高級貫通【五經】。可參照【周禮】"師氏""保氏"之制,將德行考核與經學造詣並重,此乃王陽明"知行合一"之真諦。

四、體制融合需建"古今貫通"之橋樑
讀經教育體制化,當效法唐代國子監與宋代書院雙軌並行之制。建議在現行義務教育體系中,小學階段每周設2-3節經典誦讀課,內容以【弟子規】【千家詩】為主;初中開設"中華原典選讀"選修課,高中設置"經典研讀"模塊。如此既守教育公平之底線,又存文化傳承之深意,恰如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代詮釋。

結語:讀經教育之正道,在於回歸"尊德性而道問學"的傳統教育精神。筆者深望通過經典精選、教法改良、師資認證、體制創新四維並舉,使讀經教育既能"接續文脈",又可"化成天下",終臻於【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教育至境。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