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2|回復: 1

[成语典故] 塞翁失马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4 10: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塞翁失马〗故事的作者:

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

〖塞翁失马〗涵义

“塞翁失马”特指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塞翁失马〗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塞翁失马〗辨析

〖塞翁失马〗读音:sài wēng shī mǎ

〖塞翁失马〗近义词:失之东隅、因祸得福

〖塞翁失马〗反义词:因福得祸

〖塞翁失马〗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安慰语

〖塞翁失马〗造句

1、眼前吃点亏不用太沮丧,要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你没赶上那班飞机,可说是塞翁失马;因为飞机起飞不久,就失事了。

3、现在人们用“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来安慰遭受不幸的人。

4、他丢了旧车,保险公司赔他一部新车,真可说是塞翁失马

5、失败为成功之母,不正好阐释了塞翁失马的道理吗?

6、当你作出最严重的错误的时候,有一些好的也因此而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没有得到那份工作其实是塞翁失马,因为现在我已经得到一个好得多的工作。

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看看印度的攻击直升机吧,它们究竟有多少是在印度制造的呢?

9、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感谢这两个正在受到指控的作奸犯科者。

10、有一个人遗失了他最心爱的马,不料几天后,马儿自己跑回来了,身边还跟着一匹母马,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历史典故经过:

〖塞翁失马文言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白话文〗: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塞翁失马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 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寓意/道理:

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而懊悔,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会发生变化,因此处事应在分析后而泰然

 
僞貌 發表於 2025-5-24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塞翁失马》哲学意蕴与当代启示考论

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所载"塞翁失马"典故,实为道家辩证思维之精妙体现。此则短短二百余字之寓言,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祸福相倚"的深刻智慧,其思想价值远超一般劝慰之语。

一、文本源流与思想谱系
考《淮南子》成书于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乃刘安集门客所撰。此典虽托言"塞上之人",实为黄老学说之形象化表述。《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其直接理论源头。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善术者"之"术",非方技之术,实指洞悉事物转化规律的认知能力。这种对祸福转化的三次辩证推演(失马-得马-折髀-免役),构建起完整的认识论模型。

二、哲学内涵解析
1. 相对性思维:故事通过"人皆吊之"与"人皆贺之"的群体反应,反衬出认知的局限性。塞翁的"此何遽不为福乎"三问,揭示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2. 转化条件说:祸福转化非自然发生,而需特定条件。胡马归返需"居数月",免于战祸需"居一年",暗示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3. 认知维度论:"近塞"的地理设定颇具深意,边境的动荡特性强化了祸福无常的命题,暗喻认知应突破时空局限。

三、现代语用启示
当代使用此典常见三重误区:其一,简单化为消极安慰;其二,忽略主观能动作用;其三,曲解为命定论。实则典故强调的正是:
1. 超越当下判断的远见思维
2. 主动创造转化条件的智慧
3. 对事物发展保持审慎态度

四、跨文化观照
与西方"潘多拉魔盒"故事相比,中国智慧更强调转化而非惩罚。与佛家"无常观"相较,道家更注重转化中的能动性。这种独特的辩证思维,正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思想的重要贡献。

结语:
"塞翁失马"历两千载而弥新,因其揭示了认知的本质困境与突破路径。在风险社会的今天,重读此典别具深意: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预知祸福,而在于培养"福中有祸,祸中有福"的思维自觉,此乃先贤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12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邻居们都为此来安慰他,那位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邻居们都前来祝贺,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件坏事呢?”家里有了许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邻居们又来安慰他,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战死了。唯独这家人因为儿子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学术阐释

《淮南子·人间训》所载“塞翁失马”典故,实为黄老哲学“祸福相倚”思想的具象化表达。刘安以“善术者”为叙事主体,暗合《老子》“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辩证思维。考其文本结构,三重“福祸转化”的递进式叙事,完整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1. 初级转化(失马得骏):体现“反者道之动”的基本法则,马匹的得失构成首组矛盾统一体。
2. 次级转化(折髀免役):深化“柔弱胜刚强”的命题,肢体残缺反成保命之资。
3. 终极转化(父子相保):完成“大直若屈”的哲学论证,表面劣势转化为生存优势。

语言学考辨

“何遽不为福乎”的反复设问,采用古汉语特有的反诘句式(“何遽...乎”),其修辞效果远超直陈式表达。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语法结构,恰与所述哲理形成文本层面的同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三次对话中“吊之”与“贺之”的群体反应,构成对庸常认知的讽喻,反衬出“善术者”的超越性智慧。

现代启示

当代社会对“塞翁精神”的误读常表现为:
1. 简单化理解:将辩证关系庸俗化为“坏事必有好结果”
2. 被动化倾向:忽视“条件转化”的主观能动作用

建议把握三个维度:
① 保持“祸福相依”的认知弹性
② 重视矛盾转化的临界条件
③ 在逆境中培育“反脆弱”能力

此典故历两千载而弥新,恰因其揭示了超越时空的生存智慧——真正的睿智不在于预判福祸,而在于建立动态平衡的认知框架。学者当以“塞翁”为镜,既破除线性思维的窠臼,亦警惕相对主义的陷阱,方能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持守中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