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31|回覆: 0

[成語典故] 竭盡全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2 0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竭盡全力】相關人物

楊沛 曹操

【竭盡全力】怎麼讀:

jié jìn quán lì

【竭盡全力】涵義

用盡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

【竭盡全力】出處

見於【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竭盡心力,奉宣科法。”

【竭盡全力】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竭盡全力】近義詞:不遺餘力、養精蓄銳、全心全意、盡心盡力、全力以赴

【竭盡全力】反義詞:敷衍了事

【竭盡全力】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

【竭盡全力】造句

1、為了讓她生活得更好,爸爸竭盡全力地去工作、掙錢。

2、醫生正在手術室內竭盡全力地挽救這名病人。

3、做任何事情,只要竭盡全力了就行,哪怕是得到不好的結果,也堅決不後悔。

4、全家人竭盡全力地到處東拼西湊,終於湊夠了他的醫療費。

5、我竭盡全力後,才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6、老師說告訴我們,學習上要竭盡全力,才能搞好成績。

7、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會竭盡全力地做好。

8、雖然在這次比賽中他沒有拿到第一,但是他已經竭盡全力了。

9、他幫助別人從來都是竭盡全力的。

10、生命垂危的他竭盡全力了才說完最後一句遺言。

【竭盡全力】歷史典故經過:

東漢末年,有一個叫楊沛的人,字孔渠,當過新鄭長。曹操路過新鄭的時候,部隊缺糧,楊沛幫助過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愛。曹操輔政以後,楊沛升為長社令。他不畏豪強,不管誰犯了法,都依法懲辦,得到曹操的稱許。

當時,曹操出征在外,聽說國都鄴城治安太亂,便發詔選一個鄴城令,其入選標準是要有楊沛那樣的膽略和水平。選來選去,沒有合適的,於是將楊沛提拔為鄴城令(當時叫京兆尹)。楊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見了他,並問他如何治鄴。楊沛回答:“我一定竭盡心力,大力宣傳法紀,使人人遵紀守法。”曹操聽後十分高興,對左右的人說:“你們聽見了沒有,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楊沛還沒正式上任,一些豪強地主和皇親國戚聽說楊沛要來鄴城了,都紛紛告誡自己的子弟檢點一些。

“竭盡全力”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用盡全部力量。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5-15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竭盡全力"之精神內核與歷史實踐】

"竭盡全力"一語,典出【三國志】裴注引【魏略】,其"竭盡心力,奉宣科法"八字,實為中華士人精神之精粹。考其字形,"竭"從立從曷,立者行止,曷者何也,合而觀之,乃"行至何處方休"之詰問;"盡"字甲骨文象手持簸箕倒空之形,暗含毫無保留之意。二字相合,恰構成對生命能量的終極叩問。

稽諸史冊,楊沛治鄴之事尤堪玩味。當建安亂世,豪強橫行,沛以一介縣令"竭盡心力"之志,竟使權貴震懾。細究之,其力非在刑戮之威,而在【周禮】所謂"刑新國用輕典"的執法智慧。曹操稱許其"使人敬服",實因沛深得法家"刑無等級"與儒家"正己正人"之要義。此般"竭盡全力",非蠻力之盡,乃德法並濟之智的極至發揮。

司馬溫公【資治通鑑】載五代馮道事,其"竭盡全力"於亂世存續文化命脈,恰與楊沛形成鏡像。一者剛猛立威,一者柔韌守文,皆詮釋"盡力"之道的多維可能。宋儒朱熹解"竭"字為"窮其源流",此解尤妙——真正的竭盡全力,必建立在對事理本源的透徹認知上。

今人用此成語,多側重外在行為之拼搏,然察其本義,實含三重境界:其一為【孟子】"盡心力者謂之忠"的道德自覺;其二如【周易】"窮理盡性"的認知深度;其三乃【莊子】"用志不分"的專注狀態。楊沛故事中"奉宣科法"四字,正揭示"盡力"須以正道為依歸,此點尤值今人深省。

至若造句所示種種現代用法,雖合時宜,然失卻古語中"心""力"並重的精微。昔王陽明言"知行合一",恰可為"竭盡全力"作註:非惟力竭,心亦不可遺。觀當代社會所謂"內卷"現象,恰成反諷——力竭而心不至,終成【淮南子】所譏"竭澤而漁"之弊。

要之,"竭盡全力"作為文化基因,其可貴處正在於將物理層面的努力提升為精神層面的完成。明乎此,方能在實踐中既效楊沛之剛直,復得司馬光之明達,使古語真髓活化於當世。
暫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7-1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竭盡全力"之精神內核與歷史實踐】

"竭盡全力"一語,典出【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裴注引【魏略】,其文曰"竭盡心力,奉宣科法",此八字實為中華士人精神之精粹。考其字形,"竭"從立從曷,立者止也,曷者何也,寓"止於至善"之意;"盡"字甲骨文象手持簸箕倒盡穀物,引申為窮極之義。二字相合,恰構成儒家"盡己之謂忠"的實踐哲學。

稽諸史冊,楊沛治鄴之事尤堪玩味。建安年間,鄴城豪強縱橫,法紀弛廢。楊沛受命之際,非以權謀應對,而直陳"竭盡心力"四字,此正是【中庸】"至誠無息"之體現。值得注意的是,裴松之注特別記載曹操"此真可畏也"之嘆,揭示出竭盡全力者所產生的精神威懾力,實超越刑罰本身。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在【廿二史考異】中特標此例,以為"漢末循吏之典範"。

此成語在語義流變中形成三重境界:其一為力量之盡,【孫子兵法】所謂"投之亡地然後存";其二為心智之盡,如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其三為生命之盡,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即此謂也。三者遞進,終至【周易·繫辭】"窮神知化"之境。

今人用此語,多止於表層努力之義,而忽略其蘊含的"天人相參"哲學。觀司馬光編【資治通鑑】"遍閱舊史,旁采小說",十九年未嘗一日輟筆,正是將"竭盡全力"升華為文化使命。反觀當下"敷衍了事"之風盛行,實因丟失了這種將個體生命融入歷史洪流的擔當精神。

要之,"竭盡全力"非簡單的工作態度,實為貫通儒道法三家的重要理念:儒家見其誠,道家見其專,法家見其效。楊沛故事啟示我們,真正的竭盡全力,必以"奉宣科法"為歸旨,此即【大學】"止於至善"的現實踐履。學者當從此成語中,讀出中華文明對生命能量的深刻認知與崇高期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