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68|回覆: 0

[成語典故] 釜底抽薪

[複製鏈接]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2 07: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釜底抽薪】涵義

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釜底抽薪】是【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

【三十六計】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出處

【三十六計】第十九計-釜底抽薪,指從鍋底抽掉柴火。

【釜底抽薪】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抽薪止沸

【反義詞】:揚湯止沸

【釜底抽薪】歷史典故經過:

春秋時的齊國與魯國互為鄰邦,齊景公在夾谷被孔子奚落,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時,齊國賢相晏嬰也已去世,而魯國在孔子等大臣的輔佐下,魯國大治,齊景公深感憂鬱和不安。

齊大夫黎彌給景公獻計說:“魯國國安民富,久無戰事,魯定公好女色,我們獻一批美女給他,他就會怠於國事,而孔子等人肯定看不慣定公的行為,會離開魯國的。”齊景公很贊成黎彌的建議,派他從國內精選八十位美女,又教授美女們歌舞和嫵媚儀態。

果然,美女一到魯國國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魯國宰相季斯也為美女們的千姿百態而弄得神魂顛倒。齊使者將美女敬獻給魯定公,定公又把其中的三十位美女賞給了季斯,自此,魯君臣敷衍一氣,日夜沉湎於酒色中,一概不理朝政。孔子的學生子路聽說後,憤怒地說:“魯君已無可救藥,我們走吧。”。孔子說:“國家的郊祭就要到了,定公如果連郊祭都忘了的話,我們再走。”。郊祭這天,魯定公雖然去了,卻只是走走過場,又匆匆回去同美女們享樂了。孔子忍無可忍,帶着弟子們憤然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了。由此,齊國用美女“抽薪”的計謀成功。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6-16 13:0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釜底抽薪"的戰略智慧與當代啟示】

"釜底抽薪"作為【三十六計】第十九計,其戰略價值遠超出字面所示的"抽柴止沸"這一簡單動作。此計精髓在於把握事物發展的根本矛盾,通過切斷關鍵要素實現戰略逆轉,與【孫子兵法】"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用兵之道遙相呼應。

考其源流,【左傳·昭公元年】已有"去疾莫如盡"的記載,可視為該計策的思想雛形。而【淮南子·本經訓】更明確指出:"止沸莫若去薪",此即成語"抽薪止沸"的典出。值得注意的是,該計與"揚湯止沸"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是治本之策,後者乃權宜之計,二者差異恰如【孟子】所言"緣木求魚"與"反經行權"之別。

齊景公運用此計瓦解魯國政局的案例,展現了高超的戰略智慧。表面看是"美人計"的實施,實則暗合"攻心為上"的深層邏輯。當晏嬰去世、孔子主政形成"薪火"之勢時,齊國通過腐蝕魯國君臣意志這一"抽薪"之舉,不僅使魯國政令不行,更迫使孔子去國,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範。這種針對核心要素的精準打擊,與【鬼谷子】"捭闔之道"強調的"察同異、別是非"完全吻合。

在當代社會競爭中,"釜底抽薪"思維具有重要啟示價值。企業競爭中針對關鍵技術專利的收購,國際博弈中對能源命脈的控制,乃至個人發展中對核心能力的培養,無不體現着"治本"與"治標"的辯證關係。然須警醒的是,此計運用當以【易經】"貞吉悔亡"為戒,若如齊國之計雖得逞一時,終失道義根基,恰如孔子所言"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全文共798字)
龔妞十 發表於 2025-7-27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釜底抽薪"的戰略智慧與當代啟示】

"釜底抽薪"作為【三十六計】第十九計,其戰略價值遠超出字面所示的"抽薪止沸"之意。此計蘊含的深層智慧在於:解決根本矛盾方能終結表象問題,這與【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一脈相承。

考其源流,此計典出春秋齊魯之爭。齊國大夫黎彌獻美人計,實為深諳"攻心為上"的絕妙實踐。當八十位齊女入魯,不僅瓦解了魯定公的治國意志,更從根本上摧毀了孔子"克己復禮"的政治基礎。太史公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郊不致膰俎",正是禮崩樂壞的關鍵徵兆。孔子去魯,非僅因女色之禍,實乃預見到禮樂制度這一"薪柴"已被抽離,儒家治國之道再無依託。

此計之妙,首在"識本"。晏嬰臨終前對齊景公言"德之不修,國之不祥",已暗示魯國強盛之本在禮樂教化。黎彌之策精準切中"德政"這一根本,較之軍事對抗,更具戰略穿透力。次在"順勢",【鬼谷子】云"因其勢而利導之",齊人利用魯君好色之性、季斯貪歡之癖,以人性弱點為突破口,可謂深得縱橫家精髓。

反觀"揚湯止沸"之弊,恰如【鹽鐵論】所譏"救患而疾不除"。東漢王符【潛夫論】更直言:"治病當得俞跗、扁鵲,乃可言醫;治國當得管仲、晏嬰,乃可言政。"二者對比,正凸顯根本性解決與表面處理的高下之別。

當代應用此計,當把握三大要義:其一,須如【韓非子·解老】所言"見微以知萌",透過現象洞察本質矛盾;其二,當效法【周易】"窮變通久"之理,選擇最具槓桿效應的突破口;其三,需謹記【孟子】"仁者無敵"之訓,避免陷入"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昔年齊國"抽薪"雖勝,終因失德而亡,此乃歷史給予後人最深刻的警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