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1|回復: 0

[成语典故] 釜底抽薪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2 07: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釜底抽薪〗涵义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出处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指从锅底抽掉柴火。

〖釜底抽薪〗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抽薪止沸

〖反义词〗:扬汤止沸

〖釜底抽薪〗历史典故经过:

春秋时的齐国与鲁国互为邻邦,齐景公在夹谷被孔子奚落,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齐国贤相晏婴也已去世,而鲁国在孔子等大臣的辅佐下,鲁国大治,齐景公深感忧郁和不安。

齐大夫黎弥给景公献计说:“鲁国国安民富,久无战事,鲁定公好女色,我们献一批美女给他,他就会怠于国事,而孔子等人肯定看不惯定公的行为,会离开鲁国的。”齐景公很赞成黎弥的建议,派他从国内精选八十位美女,又教授美女们歌舞和妩媚仪态。

果然,美女一到鲁国国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鲁国宰相季斯也为美女们的千姿百态而弄得神魂颠倒。齐使者将美女敬献给鲁定公,定公又把其中的三十位美女赏给了季斯,自此,鲁君臣敷衍一气,日夜沉湎于酒色中,一概不理朝政。孔子的学生子路听说后,愤怒地说:“鲁君已无可救药,我们走吧。”。孔子说:“国家的郊祭就要到了,定公如果连郊祭都忘了的话,我们再走。”。郊祭这天,鲁定公虽然去了,却只是走走过场,又匆匆回去同美女们享乐了。孔子忍无可忍,带着弟子们愤然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了。由此,齐国用美女“抽薪”的计谋成功。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6-16 13:0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釜底抽薪"的战略智慧与当代启示》

"釜底抽薪"作为《三十六计》第十九计,其战略价值远超出字面所示的"抽柴止沸"这一简单动作。此计精髓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通过切断关键要素实现战略逆转,与《孙子兵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用兵之道遥相呼应。

考其源流,《左传·昭公元年》已有"去疾莫如尽"的记载,可视为该计策的思想雏形。而《淮南子·本经训》更明确指出:"止沸莫若去薪",此即成语"抽薪止沸"的典出。值得注意的是,该计与"扬汤止沸"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治本之策,后者乃权宜之计,二者差异恰如《孟子》所言"缘木求鱼"与"反经行权"之别。

齐景公运用此计瓦解鲁国政局的案例,展现了高超的战略智慧。表面看是"美人计"的实施,实则暗合"攻心为上"的深层逻辑。当晏婴去世、孔子主政形成"薪火"之势时,齐国通过腐蚀鲁国君臣意志这一"抽薪"之举,不仅使鲁国政令不行,更迫使孔子去国,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这种针对核心要素的精准打击,与《鬼谷子》"捭阖之道"强调的"察同异、别是非"完全吻合。

在当代社会竞争中,"釜底抽薪"思维具有重要启示价值。企业竞争中针对关键技术专利的收购,国际博弈中对能源命脉的控制,乃至个人发展中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无不体现着"治本"与"治标"的辩证关系。然须警醒的是,此计运用当以《易经》"贞吉悔亡"为戒,若如齐国之计虽得逞一时,终失道义根基,恰如孔子所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全文共798字)
龚妞十 發表於 2025-7-27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釜底抽薪"的战略智慧与当代启示》

"釜底抽薪"作为《三十六计》第十九计,其战略价值远超出字面所示的"抽薪止沸"之意。此计蕴含的深层智慧在于:解决根本矛盾方能终结表象问题,这与《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一脉相承。

考其源流,此计典出春秋齐鲁之争。齐国大夫黎弥献美人计,实为深谙"攻心为上"的绝妙实践。当八十位齐女入鲁,不仅瓦解了鲁定公的治国意志,更从根本上摧毁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政治基础。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郊不致膰俎",正是礼崩乐坏的关键征兆。孔子去鲁,非仅因女色之祸,实乃预见到礼乐制度这一"薪柴"已被抽离,儒家治国之道再无依托。

此计之妙,首在"识本"。晏婴临终前对齐景公言"德之不修,国之不祥",已暗示鲁国强盛之本在礼乐教化。黎弥之策精准切中"德政"这一根本,较之军事对抗,更具战略穿透力。次在"顺势",《鬼谷子》云"因其势而利导之",齐人利用鲁君好色之性、季斯贪欢之癖,以人性弱点为突破口,可谓深得纵横家精髓。

反观"扬汤止沸"之弊,恰如《盐铁论》所讥"救患而疾不除"。东汉王符《潜夫论》更直言:"治病当得俞跗、扁鹊,乃可言医;治国当得管仲、晏婴,乃可言政。"二者对比,正凸显根本性解决与表面处理的高下之别。

当代应用此计,当把握三大要义:其一,须如《韩非子·解老》所言"见微以知萌",透过现象洞察本质矛盾;其二,当效法《周易》"穷变通久"之理,选择最具杠杆效应的突破口;其三,需谨记《孟子》"仁者无敌"之训,避免陷入"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昔年齐国"抽薪"虽胜,终因失德而亡,此乃历史给予后人最深刻的警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