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03|回覆: 0

[成語典故] 利令智昏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2 06: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利令智昏】相關人物

主角:趙勝 魏齊

【利令智昏】涵義

利令智昏,常用以比喻被利益蒙蔽了智慧頭腦,做出錯事。

【利令智昏】出處

我國古代成語,出自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趙勝)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利令智昏】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財迷心竅、忘恩負義、見利忘義
【反義詞】見利思義

【利令智昏】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平原君,嬴姓,趙氏,名勝(?-前251年),趙武靈王之子
魏齊,是戰國時魏國相國

【利令智昏】歷史典故經過:

庇護魏齊
趙孝成王元年(前265),當時秦昭襄王任用范睢為相,范睢在魏國時曾受當時宰相魏齊之辱,於是威脅魏國要殺了魏齊。魏齊於是逃到趙國,躲在平原君之處。秦昭襄王得知後,修書邀平原君宴飲,平原君不敢不從。到了秦國之後,昭讓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齊,平原君卻回答:“在富貴時結交的朋友,都是為了貧賤時所預備的;魏齊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會交出來,何況他現在不在我那裡。”拒絕了秦王的請求。
秦王於是扣留了平原君,威脅趙孝成王交出魏齊,趙王於是緊急發兵包圍平原君的宅第。魏齊趁夜逃出,拜訪虞卿,虞卿認為趙王無法說服,帶着魏齊逃奔魏國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開始不願意見他們,魏齊得知此事後,自剄身亡;趙王於是取魏齊頭送到秦國,平原君才得以回國。
解圍邯鄲
趙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韓割上黨地與秦,守將馮亭不願降秦,獻上黨十七邑與趙國,欲引趙國抗秦。孝成王大喜,但平陽君趙豹認為不可接受。孝成王召平原君與趙禹商議此事,兩人皆認為可以接受。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令廉頗領軍駐於長平,引發了長平之戰。趙孝成王六年(前260),趙王以趙奢之子趙括替代廉頗為將,秦軍包圍趙軍,趙括投降,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趙孝成王九年(前257 年),秦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秦軍圍邯鄲後,魏安釐王曾令晉鄙前往救援,但後來在秦國威脅之下,令晉鄙在盪陰按兵不動。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進入邯鄲,向平原君說秦國發兵攻趙,只是為求為帝,勸平原君尊秦昭王為帝,即可罷兵。平原君對此建議猶豫不決時,魯仲連正好遊歷至趙國,入見平原君,請求與新垣衍相辯,最後魯仲連說服新垣衍不再提帝秦之議,平原君於是轉而向他國求援救趙。
平原君出使楚國,在門下食客毛遂的協助下,說服楚國諦結盟約;同時,平原君夫人為魏國信陵君之姊,平原君遂多次派人前往魏國促其出兵救趙。在平原君動之以情下,信陵君多次請求魏王下令發兵,魏王畏秦,不聽其議,信陵君便依食客侯嬴之議,殺晉鄙奪其兵符,發兵救趙。
平原君回國時,楚國和魏國援軍未到,秦國加緊攻擊邯鄲,邯鄲告急。邯鄲傳舍吏之子李同提議說:“現在形勢十分危急,但你的姬妾數百人仍穿好吃好,如果趙國被攻破,你還能這樣嗎,不如讓夫人以下的人都幫助守城,把家裡的東西都拿來犒勞士兵,如果守得住,還愁沒有這些東西嗎。”平原君於是將家財散盡犒賞軍隊,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由李同率領攻擊秦軍,秦軍退卻三十里,李同在此役中戰死。楚、魏的援軍隨後趕來,解了邯鄲之圍。
平原君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他殺嘲笑士人的姬妾,散家財讓李同領兵退秦,用毛遂與楚國定盟是其功績。平原君在亂世之中雖為翩翩公子,但是不識大體,利令智昏。貪圖上黨之地而使趙國四十萬軍隊敗與長平,邯鄲幾乎覆亡。
 

【利令智昏】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一個人如果唯利是圖,利慾薰心,往往會喪失理性,做出愚蠢的事來.而古人說“淡泊明志”“無欲則剛”才是正確的處世態度。
小便宜(利)令(令)一個人頭腦(智)發昏(昏),而做出蠢事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6-21 18: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利令智昏"之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利令智昏"一典,出自太史公【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其文曰:"鄙諺曰:利令智昏。"此四字真言,實為千古治世之箴誡。今觀戰國平原君趙勝之事,可作三重辯證解會。

一、私誼與公義之辨
平原君庇護魏齊一事,表面觀之似是重義輕利。然細究其實,趙勝為維持"養士"虛名,置趙國安危於不顧,終致邯鄲被圍,此乃以私害公之過。太史公評其"未睹大體",正是點破其以私誼亂國政之弊。古人云"義利之辨",當以社稷為重,個人恩義為輕,趙勝之失,在於不明此理。

二、短利與遠害之衡
受上黨之地而引發長平之禍,尤見利令智昏之害。當時平陽君趙豹已警示"無故之利"必為禍端,然趙勝惑於眼前土地之利,未能洞察秦人"遠交近攻"之策。此恰如【韓非子·十過】所言:"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四十萬趙卒之歿,實為貪利忘害之慘痛教訓。

三、名實與存亡之擇
邯鄲被圍時,平原君初欲"帝秦"以求存,此又見其智昏之態。幸得魯仲連以"義不帝秦"相激,方免趙國淪為附庸。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此中取捨之道,正是對治"利令智昏"之良方。

當代視域下,"利令智昏"之戒尤具現實意義。小至個人抉擇,大至國家決策,皆當以史為鑑:一則須明辨義利,不以私害公;二則需權衡利弊,不貪近忘遠;三則當堅守正道,不見利忘義。昔管子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讀史至此,能不惕然?

(全文798字)
丁里 發表於 2025-6-29 07:4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利令智昏"之鑑與平原君得失】

太史公於【平原君虞卿列傳】著"利令智昏"之訓,實為千古治世之箴。平原君趙勝一生行事,恰成此語最佳註腳。細究其跡,可見智者惑於利而失其衡,賢者蔽於欲而喪其明之理。

考平原君庇護魏齊一事,初顯其重義輕利之風範。當秦王以威相逼,其曰"富貴者交友,備貧賤也"之語,確有古君子之風。然此節義之舉,終因未能審時度勢,致使趙國陷於外交困局。司馬光【資治通鑑】評曰:"平原君徒慕養士之名,未識存趙之實",可謂切中肯綮。其惑於"義"名而未察實害,此亦"利令智昏"之變相也。

至若受上黨之地,則直犯貪利昧勢之忌。馮亭獻地,實為"嫁禍"之計,平陽君趙豹已明言"不如勿受"。【戰國策】載其諫語:"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糧,蠶食韓氏之地,此豈不欲得之上黨哉?"惜平原君惑於十七城之利,力主受地,終致長平之禍。此正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云:"貪人之餌,死於鈎戟",正"利令智昏"之典型。

尤為可嘆者,邯鄲被圍時幾欲"帝秦"。若非魯仲連以"烹醢梁王"之喻警醒,幾墮秦國詐術。此又見其臨大利而失明斷之弊。孔子曰:"見得思義",平原君之失,正在見利而忘義,臨事而失察。

然則平原君非無才德,其"三去相"而終得復用,門下食客數千,史稱"翩翩濁世之佳公子"。其過在不能持守中道,如【中庸】所謂"君子而時中"。故後世當以此為鑑:凡臨大利,必當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程頤言:"利者,眾人所同趨;害者,眾人所同避。惟明者能見利思害。"此真破"利令智昏"之要訣也。

今觀"利令智昏"之訓,非獨警戰國權貴,實為萬世明鏡。司馬光謂"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平原君之才德本可為善,然因不能克己審勢,終致誤國誤身。故【大學】"格物致知"之功,【孟子】"不動心"之教,皆為對治此病之良方。後世君子,當深戒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