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4|回復: 0

[成语典故] 利令智昏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2 06: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利令智昏〗相关人物

主角:赵胜 魏齐

〖利令智昏〗涵义

利令智昏,常用以比喻被利益蒙蔽了智慧头脑,做出错事。

〖利令智昏〗出处

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赵胜)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利令智昏〗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财迷心窍、忘恩负义、见利忘义
〖反义词〗见利思义

〖利令智昏〗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平原君,嬴姓,赵氏,名胜(?-前251年),赵武灵王之子
魏齐,是战国时魏国相国

〖利令智昏〗历史典故经过:

庇护魏齐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当时秦昭襄王任用范睢为相,范睢在魏国时曾受当时宰相魏齐之辱,于是威胁魏国要杀了魏齐。魏齐于是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之处。秦昭襄王得知后,修书邀平原君宴饮,平原君不敢不从。到了秦国之后,昭让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齐,平原君却回答:“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拒绝了秦王的请求。
秦王于是扣留了平原君,威胁赵孝成王交出魏齐,赵王于是紧急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魏齐趁夜逃出,拜访虞卿,虞卿认为赵王无法说服,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开始不愿意见他们,魏齐得知此事后,自刭身亡;赵王于是取魏齐头送到秦国,平原君才得以回国。
解围邯郸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割上党地与秦,守将冯亭不愿降秦,献上党十七邑与赵国,欲引赵国抗秦。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孝成王召平原君与赵禹商议此事,两人皆认为可以接受。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引发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王以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秦军包围赵军,赵括投降,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赵孝成王九年(前257 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秦军围邯郸后,魏安釐王曾令晋鄙前往救援,但后来在秦国威胁之下,令晋鄙在荡阴按兵不动。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进入邯郸,向平原君说秦国发兵攻赵,只是为求为帝,劝平原君尊秦昭王为帝,即可罢兵。平原君对此建议犹豫不决时,鲁仲连正好游历至赵国,入见平原君,请求与新垣衍相辩,最后鲁仲连说服新垣衍不再提帝秦之议,平原君于是转而向他国求援救赵。
平原君出使楚国,在门下食客毛遂的协助下,说服楚国谛结盟约;同时,平原君夫人为魏国信陵君之姊,平原君遂多次派人前往魏国促其出兵救赵。在平原君动之以情下,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下令发兵,魏王畏秦,不听其议,信陵君便依食客侯嬴之议,杀晋鄙夺其兵符,发兵救赵。
平原君回国时,楚国和魏国援军未到,秦国加紧攻击邯郸,邯郸告急。邯郸传舍吏之子李同提议说:“现在形势十分危急,但你的姬妾数百人仍穿好吃好,如果赵国被攻破,你还能这样吗,不如让夫人以下的人都帮助守城,把家里的东西都拿来犒劳士兵,如果守得住,还愁没有这些东西吗。”平原君于是将家财散尽犒赏军队,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由李同率领攻击秦军,秦军退却三十里,李同在此役中战死。楚、魏的援军随后赶来,解了邯郸之围。
平原君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他杀嘲笑士人的姬妾,散家财让李同领兵退秦,用毛遂与楚国定盟是其功绩。平原君在乱世之中虽为翩翩公子,但是不识大体,利令智昏。贪图上党之地而使赵国四十万军队败与长平,邯郸几乎覆亡。
 

〖利令智昏〗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个人如果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往往会丧失理性,做出愚蠢的事来.而古人说“淡泊明志”“无欲则刚”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
小便宜(利)令(令)一个人头脑(智)发昏(昏),而做出蠢事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6-21 18:2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利令智昏"之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利令智昏"一典,出自太史公《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文曰:"鄙谚曰:利令智昏。"此四字真言,实为千古治世之箴诫。今观战国平原君赵胜之事,可作三重辩证解会。

一、私谊与公义之辨
平原君庇护魏齐一事,表面观之似是重义轻利。然细究其实,赵胜为维持"养士"虚名,置赵国安危于不顾,终致邯郸被围,此乃以私害公之过。太史公评其"未睹大体",正是点破其以私谊乱国政之弊。古人云"义利之辨",当以社稷为重,个人恩义为轻,赵胜之失,在于不明此理。

二、短利与远害之衡
受上党之地而引发长平之祸,尤见利令智昏之害。当时平阳君赵豹已警示"无故之利"必为祸端,然赵胜惑于眼前土地之利,未能洞察秦人"远交近攻"之策。此恰如《韩非子·十过》所言:"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四十万赵卒之殁,实为贪利忘害之惨痛教训。

三、名实与存亡之择
邯郸被围时,平原君初欲"帝秦"以求存,此又见其智昏之态。幸得鲁仲连以"义不帝秦"相激,方免赵国沦为附庸。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此中取舍之道,正是对治"利令智昏"之良方。

当代视域下,"利令智昏"之戒尤具现实意义。小至个人抉择,大至国家决策,皆当以史为鉴:一则须明辨义利,不以私害公;二则需权衡利弊,不贪近忘远;三则当坚守正道,不见利忘义。昔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读史至此,能不惕然?

(全文798字)
丁里 發表於 2025-6-29 07:4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利令智昏"之鉴与平原君得失》

太史公于《平原君虞卿列传》著"利令智昏"之训,实为千古治世之箴。平原君赵胜一生行事,恰成此语最佳注脚。细究其迹,可见智者惑于利而失其衡,贤者蔽于欲而丧其明之理。

考平原君庇护魏齐一事,初显其重义轻利之风范。当秦王以威相逼,其曰"富贵者交友,备贫贱也"之语,确有古君子之风。然此节义之举,终因未能审时度势,致使赵国陷于外交困局。司马光《资治通鉴》评曰:"平原君徒慕养士之名,未识存赵之实",可谓切中肯綮。其惑于"义"名而未察实害,此亦"利令智昏"之变相也。

至若受上党之地,则直犯贪利昧势之忌。冯亭献地,实为"嫁祸"之计,平阳君赵豹已明言"不如勿受"。《战国策》载其谏语:"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韩氏之地,此岂不欲得之上党哉?"惜平原君惑于十七城之利,力主受地,终致长平之祸。此正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云:"贪人之饵,死于钩戟",正"利令智昏"之典型。

尤为可叹者,邯郸被围时几欲"帝秦"。若非鲁仲连以"烹醢梁王"之喻警醒,几堕秦国诈术。此又见其临大利而失明断之弊。孔子曰:"见得思义",平原君之失,正在见利而忘义,临事而失察。

然则平原君非无才德,其"三去相"而终得复用,门下食客数千,史称"翩翩浊世之佳公子"。其过在不能持守中道,如《中庸》所谓"君子而时中"。故后世当以此为鉴:凡临大利,必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程颐言:"利者,众人所同趋;害者,众人所同避。惟明者能见利思害。"此真破"利令智昏"之要诀也。

今观"利令智昏"之训,非独警战国权贵,实为万世明镜。司马光谓"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平原君之才德本可为善,然因不能克己审势,终致误国误身。故《大学》"格物致知"之功,《孟子》"不动心"之教,皆为对治此病之良方。后世君子,当深戒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