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0|回復: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0敬慎诗解3齿堕舌存齿刚舌柔至柔而生至刚而亡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7-5 15: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常摐有疾,老子往问:先生疾甚,无遗教可,
语诸弟子?常摐乃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
常摐又曰:路过故乡,而乃下车,子知之乎?
老子答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不忘故耶?
常摐曰是.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
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常摐曰是.
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
常摐又曰: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问曰:
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柔耶?
齿之亡也,岂非刚耶?常摐曰是,天下之事,
已尽无以,复语子哉!韩平子曰:刚柔孰坚?
叔向对曰:年八十矣,臣齿再堕,而舌尚存,
老聃有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
又曰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刚强;万物草木,
生也柔脆,死也枯槁;因此观之,至柔弱者,
生之徒也,至刚强者,死之徒也.生者毁而,
必复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坚于刚.
平子曰善!子之行也,然则何从?叔向对曰:
臣亦柔耳,何以刚为?平子曰柔,无乃脆乎?
叔向曰柔,纽而不折,廉而不缺,何为脆也?
天之道也,微者乃胜,两军相加,柔者克之;
两仇争利,弱者得焉.易曰天道,亏满益谦,
地之道也,变满流谦,鬼神之道,害满福谦,
人之道也,恶满好谦.怀谦不足,之柔弱而,
四道者助,之则安往,不得其志?平子曰善!
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注释常摐是什么人?历史上的记载不多,但从以上的文字,可知常摐正是老子的恩师。
故事很简单,常摐病了,老子过去一看,估计不行了,就直接问:『老师你这次病的不轻,还有什么没有交代我这个学生的吗?』意思很明白:『你快不行了,有什么好东西就别再藏着掖着了,快点告诉我吧。』若干年以后,当老子打算西步流沙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情景——函谷关的令尹喜出于同样的考虑,逼着老子把一生的心得写了下来。
常摐也不忌讳,回答得也很直接:『你就是不主动问,我也要和你说的。』以上算是开场白,之后才是正式的对话,从这三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智者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常摐问:『路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来,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路过故乡就下车来,难道不是说不要忘本吗?』常摐一笑说:『嘿!是这个道理。』
常摐再问:『见到高大的树木要快步向前(向它致以敬意),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见到高大的树木就快步上前,难道不是说要敬老吗?』常摐又一笑说:『嘿!是这个道理!』
常摐接着张开嘴巴给老子看,然后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的!』常摐继续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了!』常摐说:『关于这个,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舌头的生存之道,不正在于它的柔韧吗?牙齿会落掉,不正在于它太过刚强吗?』常摐笑笑说:『嘿!是这个道理!天下事情的道理,都在里面了,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对你说的了。』
译文常摐有病,老子前往探望,说:『先生病重,就没有要留下的教诲能够向弟子说说吗?』
常摐说:『你即便不问,我也将告诉你。』常摐说:『经过自己的故乡就要从车上下来,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老子说:『经过自己的故乡就下车,难道不是因为他不忘故人吗?』常摐说:『是这样。』常摐说:『从德行修养高的人面前经过时要小步快走,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老子说:『从德行修养高的人面前经过时要小步快走,难道不是因为尊敬长上吗?』常摐说:『是这样。』(他)张开嘴给老子看,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常摐说:『你明白这是为什么吗?』老子说:『舌头还在着,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牙齿掉光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刚硬吗?』常摐说:『是这样!天下的道理已经说完了,没有可以再告诉你的了!』
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毁而必复,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坚于刚也。』平子曰:『善哉!然则子之行何从?』叔向曰:『臣亦柔耳,何以刚为?』平子曰:『柔无乃脆乎?』叔向曰:『柔者纽而不折,廉而不缺,何为脃也?天之道,微者胜,是以两军相加而柔者克之;两雠争利,而弱者得焉。易曰:「天道亏满而益谦,地道变满而流谦,鬼神害满而福谦,人道恶满而好谦。」夫怀谦不足之,柔弱而四道者助之,则安往而不得其志乎?』平子曰:『善!』
译文韩平子问叔向说:『刚和柔,哪个最为坚固?』叔向说:『我如今年纪有八十岁了,牙齿落再多,但舌头一定还存在。老子说过:「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轻易地穿越天下最坚固的东西。」还说:「人活着时身体很柔软,但死了却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很柔软脆弱,但死了却变得干枯结硬。这样看来,柔弱的东西是有生命的,坚硬的东西是死亡的。」有生命的东西,毁坏了还能长回来,死亡的东西,破坏了却消亡得更厉害;我由此知道柔软比刚强更坚固。』平子说:『说的太好了,那么先生您的行为是以哪个为根据的呢?』叔向说:『我也就柔软而已,为什么要刚强呢?』平子说:『柔弱难道不是脆的吗?』叔向说:『柔弱的东西扭曲了也不会折,割它也不会缺失,为什么说是脆的呢?苍天的规律是,细微的一方更有优势,所以两个军队对垒,柔弱的一方能克服刚强的一方,两个意见相左的人争夺利益,柔弱的一方最终会得到利益。易经说:「苍天的规律,会亏损满足的一方,而增益谦虚的一方;大地的规律是,盈满就溢出,谦虚就补充;鬼神的规律是,满足的就损害他,谦虚的就赐福他;人的规律是,厌恶自满的人,而喜好谦虚的人。」胸怀谦虚的人,别人就认为他总是不足的,而补助他;柔弱的人,会得到四方来的人的援助,这样的人,怎么会勇往前行而实现不了他的志向呢?』平子说:『很好!』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无恙 發表於 2025-7-22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敬慎》"齿堕舌存"章义疏

《说苑》卷十所载常摐与老子问答事,实为黄老之学核心命题之形象化表述。此段文字以三组意象递进阐发"柔弱胜刚强"之旨,其结构精严,义理深邃,足为道家处世哲学之典范。

首重"下车""趋树"二喻,乃明人伦之本。过乡下车,非徒怀旧,实喻处世当持谦卑之心;遇木趋行,非仅敬老,更示人生须秉敬畏之态。常摐以日常礼仪设问,老子皆能洞见深层意蕴,此师生默契,恰如《周易》"谦卦"所谓"卑以自牧"者。

次以"舌存齿亡"为喻,揭示刚柔相济之道。齿者,坚刚易折;舌者,柔韧长存。此非止生理现象,实为《道德经》"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之预演。常摐以身体为教具,老子悟得"柔能克刚"之理,师徒问答间,已将道家核心命题形象道破。

末段叔向与韩平子论辩,乃对此理之延伸阐释。叔向举八十老翁"齿堕舌存"为证,引《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为据,更以生死刚柔之辨申说:草木柔脆者生,枯槁者死;人体柔软者存,僵硬者亡。其论层层递进,终归于"四道助谦"之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此实融贯《易》《老》精义,构成完整的天人观照体系。

此章之要义有三:其一,以身体隐喻哲学,开后世"近取诸身"之思辨传统;其二,确立"柔弱"为生命本质特征,与儒家"刚健"之说形成互补;其三,将处世之道上升为宇宙法则,使伦理观获得形而上学支撑。昔庄子谓"知道者必达于理"(《秋水》),观常摐之教,可谓理达而辞要,宜为后世敬慎之圭臬。

(全文798字)
吕律 發表於 2025-7-26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齿舌之喻发微:刚柔互济的生存智慧与天道人伦

《说苑·敬慎》所载常摐与老子对话,以齿亡舌存之喻揭示"柔弱胜刚强"的哲理,实为道家处世哲学的精妙注脚。此段文字虽简,却蕴含三层深意:其一为形而下之生理现象,其二为处世之方法论,其三则上升至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

考常摐其人,史传不彰,然其以齿舌为教,实开老子"守柔"思想之先河。当常摐张其口而示"舌存齿亡"之状,老子顿悟"柔弱者生之徒"的生存智慧。此与《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形成严密的思想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常摐先以"过乡下车""遇乔趋行"为引,暗示"敬故""尊长"之人伦大义,而后方显齿舌之喻,可见道家之柔并非无原则的退让,而是以人伦纲常为根基的处世智慧。

叔向与韩平子之辩,则将此理延伸至政治领域。叔向年八十而"齿堕舌存"的亲身体验,佐证了"两军相加,柔者克之"的博弈规律。其谓"柔纽而不折,廉而不缺",恰如《易经》"谦卦"之象——谦卑者德之柄,柔弱处上而不倾。这种"怀谦不足"的处世态度,暗合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的四方法则,构成完整的宇宙人生运行图式。

然则需辨明者,道家所谓柔弱非谓怯懦无能。《文子·道原》云:"欲刚者必以柔守之",真正的柔弱实为"外化内不化"的生存策略。如草木春生之柔能破坚土,婴儿之弱能全其真,此乃"驰骋至坚"的深层机枢。常摐之教,老子之承,叔向之演,共同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柔为用"的智慧体系,其要义在于把握刚柔相济的辩证关系,而非片面尚柔。

当今之世,竞争日炽,世人多慕强好胜。然观《说苑》此章,可知"舌存"之道不在争锋而在持久,不在显赫而在生存。老聃得常摐之传而著《道德经》,其"柔弱胜刚强"之论,实为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文化密码。读此章者,当于齿舌刚柔之辨中,体会那份穿越时空的生存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