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5|回復: 0

[成语典故] 防微杜渐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12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防微杜渐〗相关人物

汉和帝 窦太后

〖防微杜渐〗怎么读:

fáng wēi dù jiàn

〖防微杜渐〗涵义

指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

〖防微杜渐〗出处

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防微杜渐〗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反义词:养痈遗患

〖防微杜渐〗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汉和帝刘肇(79年―105年),东汉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他是汉章帝刘炟的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

章德窦皇后(?—97年),窦氏,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大司空窦融曾孙女,汉章帝刘炟的皇后,其母为光武帝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疆之女沘阳公主。

〖防微杜渐〗历史典故经过:

〖防微杜渐 原文〗:

永元四年(92年),代袁安为司徒。这时窦太后临朝执政,兄弟窦宪各擅威权。丁鸿借日食,上封事道:“臣下听说太阳为阳精,守实不亏,君王之象征;月亮为阴精,盈虚有一定规则,臣子的表象哩。所以日食,臣在君上,阴凌于阳;月满不亏,下面骄盈的缘故。从前周室衰微,皇甫等人专权于外,党类强盛,侵压主势,所以日月薄食。

〖诗经〗上说:‘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酉鬼。’〖春秋〗记载日食三十六次,弑君三十二人。变不空生,各以类应。凡威权不可以放下,利器不可以假人。看看往古,近看汉兴,倾危之祸,没有不由此产生。

因此三桓专鲁之权,田氏擅齐之政,六卿瓜分晋室,诸吕掌握汉室,统嗣几次变更;哀帝、平帝的末年,宗庙不能祭祀。所以虽有周公之亲,而无周公之德,不得行其权势。现在大将军窦宪,虽想束力身自约,不敢僭越权势,然而天下远近的百姓都恐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玺,受了台束力,不敢马上便去,久的拖到几十天。背着王室,走向私门,这是上威降低,下权势盛的缘故。

人道悖于下面,效验现于上天,虽有隐谋,神明照察其情,垂象见戒,以警告人君。近来,月满先节,过了十五还不亏缺,这是臣下骄傲横溢,违背君王,专功独行的缘故。陛下没有察觉,所以上天再次见戒,应该畏惧,以防大祸临头。〖诗经〗上说:‘敬天之怒,不敢戏豫。’如果束力政自责,杜渐防微,那么凶妖就会消灭,害除而福降了。坏崖破岩之水,来源于涓涓的小泉;干云蔽日的大树,起于葱青的小苗。

禁微就容易,救末就难,人们没有不忽略于微细,以致成为大祸。恩不忍诲,又不忍割,事情过去之后,没有发生的明镜。臣愚以为左官外附之臣,依托权门,倾覆谄谀,以求容媚的人,应该一切杀光。近来大将军再出,威震州郡,没有不向吏人征赋税,派使者贡献物资。

大将军虽说不受,可是物不还主,部署之吏无所畏惧,纵行非法,不伏罪辜,所以海内贪猾成风,竞为奸吏,小民叹息,怨气满腹。臣听说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纵横。应该趁大变之际,改政匡失,来补充天意。”书奏上十多天,皇帝派丁鸿行太尉兼卫尉,屯于南、北宫。于是收缴窦宪大将军的印绶,窦宪和诸弟们都自杀。

〖典故〗: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思斌 發表於 2025-4-22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防微杜渐之要义与历史镜鉴》

"防微杜渐"一典出自《后汉书·丁鸿传》,其义理之精微,实为治国修身之圭臬。丁鸿以日食天象谏言汉和帝,揭示"阴凌于阳"的政治危机,其深意值得今人三复斯言。

考其本义,"防微"者,察几于未形;"杜渐"者,遏祸于将萌。此四字蕴含三重境界:其一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周易》所谓"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其二为断然处置的决断力,如《尚书》"制治于未乱"之训;其三为持之以恒的警惕性,恰似《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之戒。丁鸿之谏,正合《春秋》"慎始敬终"之旨。

观窦宪专权之事,实为"履霜坚冰至"的典型。当其初掌枢机,不过"求通待报"之微渐;待至"刺史二千石不敢马上便去",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丁鸿引《诗经》"十月之交"日食之喻,正合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天变示警,人事失和。此中机理,与《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的训诫若合符节。

较之近义词,"未雨绸缪"重在预备,"防患未然"强调时机,而"防微杜渐"更突出对量变到质变的阻断。反观"养痈遗患",恰如范晔在《后汉书》中批评的"讳疾忌医",终致"溃痈虽痛,胜于养毒"的恶果。窦太后未能采纳丁鸿之谏,终使外戚之祸延及桓灵,此即司马光《资治通鉴》所叹"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明证。

今人鉴古,当明三理:一曰"慎独"之理,曾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即此意;二曰"制衡"之道,如《明夷待访录》言"分权而治";三曰"自省"之功,王阳明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昔日子产不毁乡校,管仲明四维,皆得防微之要。

《菜根谭》有云:"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去,便挽从理路上来。"此即防微杜渐的修身真谛。历史长河中,多少社稷倾覆始于纤芥之失?丁鸿之谏虽未能挽东汉颓势,然其"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的警示,永为华夏文明之晨钟暮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