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9|回复: 0

[成语典故] 风吹草动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12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风吹草动》相关人物

楚平王 伍奢 伍子胥

《风吹草动》涵义

比喻微小的变动。

《风吹草动》出处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吞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风吹草动》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风吹草动 近义词》:蛛丝马迹、唇亡齿寒、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风吹草动 反义词》:风平浪静、惊天动地

《风吹草动》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楚平王(?―公元前516年),芈姓,熊氏,名弃疾,继位后改名居,又称陈公、蔡公,是楚共王幼子,楚灵王之弟,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528年―公元前516年在位。

伍奢(?―公元前522年),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人,生于楚国干溪(今安徽省利辛县),楚庄王时重臣伍举之子(一说伍举之后),伍子胥的父亲,春秋后期楚国大夫。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一说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1-2]  ,一说安徽省全椒县)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风吹草动》历史典故经过:

春秋时,楚平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听信一个叫费无忌的小人的谗言,要把太子建废掉。

但又担心太子建的老师伍奢不同意,于是把伍奢叫来,让他说太子建企图谋反。伍奢不承认,立刻被关进了监狱。

这时,费无忌又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厉害,大王一定要把他们父子三人一起除掉!”楚平王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骗来京城,一起除掉。

伍子胥看了父亲的信,对哥哥伍尚说:“平王想加害我们啊,还是快些逃走吧,日后为父亲报仇!”但是伍尚不肯逃走,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了。平王一定要斩草除根,下令官兵四处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白天躲在丛林中,晚上出来赶路,来到了楚国的边境昭关。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伍子胥因为出不了关而愁得睡不着觉,几天以后满头黑发竟全部变成了灰白。幸亏好心的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找个模样像伍子胥的人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却混出关去了。

伍子胥逃到一条江边正在着急时,江上过来个渔夫,把他渡过江去。

到了对岸,渔夫对伍子胥说:“将军,我回家给你弄些吃的来。”伍子胥坐在岸边等候,忽然一阵清风吹来,芦苇和野草簌簌地响了起来,伍子胥吓了一跳,以为是楚兵追来,慌忙躲进草丛里。仔细一看,原来是“风吹草动”。

渔夫让伍子胥饱餐一顿。伍子胥说:“我这把宝剑价值千金,送给你,答谢你的救命大恩。”渔夫说:“楚王悬赏捉拿你,我都没有贪图,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请问你的贵姓大名,让我日后图报。”伍子胥刚说完,渔夫就正色地说:“我救你的性命,是仰慕你是位英雄,并不冀求你什么报答,你又何必问我姓名呢!快走吧!”

 
严刑厘 发表于 2025-7-16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风吹草动"之典与伍子胥的生存智慧》

(一)典出考辨
《伍子胥变文》所载"风吹草动,即便藏形"八字,实为古代危机应对之绝佳注脚。考其文本源流,敦煌变文系唐代说唱文学之遗存,虽经后世润色,然其核心叙事与《左传·昭公二十年》《史记·伍子胥列传》相合,足见典故信实。此语之妙,在于以自然物象喻人事机微——风喻不可测之君威,草喻弱势之臣民,动静之间尽显春秋时期"君不君,臣不臣"的伦理困境。

(二)历史语境中的生存哲学
伍子胥面对楚平王"斩草除根"之令时,其应对堪称古典危机管理范本:
1. 风险预判:识破"伪书诱杀"之计,较之其兄伍尚的伦理抉择(《礼记·檀弓》"事君有犯无隐"),更显法家式理性
2. 应变之术:昭关一夜白头,非仅文学夸张,实为《鬼谷子·抵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的身体隐喻
3. 环境利用:江边闻草动而警醒,暗合《孙子兵法·九地》"践墨随敌"的战术思想

(三)语义流变与当代启示
该成语自唐变文定型后,经《朱子语类》"观草木之萌便知天地之心"的理学阐释,至《红楼梦》"但凡风吹草动"的俗语转化,完成从具体叙事到抽象概念的升华。今人用之,当注意:
近义词"蛛丝马迹"偏重痕迹追踪,"唇亡齿寒"强调关联性,而"风吹草动"独擅动态预警
反义词"风平浪静"仅状表象平静,未若"惊天动地"之绝对反差

(四)延伸思考
伍子胥故事揭示的"草动"哲学,与《周易·系辞》"几者动之微"相通。观楚平王因谗言而疑、费无忌因私欲而谗、伍尚因孝道而死的连环悲剧,可知"风吹"之源常在权力失衡。当代组织管理当鉴此:
1. 领导者需有"观风"之智,避免"偏听生奸"
2. 被领导者当备"察草"之敏,不蹈伍奢直言取祸之辙

(结语)此典之价值,正在于将生存智慧凝练为自然意象,使后世于"草动"间见兴衰之兆,于"风起"时知进退之机。学者钱穆曾言"一部春秋史,半部应变书",伍子胥故事,可谓最佳注脚。

(全文798字)
天子规风 发表于 2025-7-18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风吹草动"之典与伍子胥的生存智慧》

"风吹草动"一典出自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其文"偷踪窃道,饮气吞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八字,实为春秋末期政治流亡者生存状态的绝妙写照。此典以自然意象喻人事微变,其精妙处在于揭示了危机意识与生存智慧的辩证关系。

考伍子胥之逃亡历程,实为"风吹草动"的具象化演绎。当楚平王"斩草除根"之令下,伍子胥展现的警觉性远超常人。《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其"夜行昼伏",正是对草木皆兵处境的精准应对。其昭关一夜白头,非唯生理应激反应,更是精神高度紧张的具象呈现。东皋公以替身障眼之法助其出关,恰是古人"见几而作"智慧的实践——所谓"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系辞下》),正合"风吹草动"之精义。

此典近义词如"蛛丝马迹",皆强调对细微征兆的洞察,然"风吹草动"独具动态预警意味。伍子胥渡江后的过度反应,恰成反讽:渔夫本欲备食,而簌簌草声竟令亡命者惊悸。这种"创伤后应激"状态,在《吴越春秋》中更有"后七年,吴师破楚,子胥求昭王不得,乃掘平王墓"的极端呈现,揭示过度警觉导致的复仇执念。

相较而言,楚平王缺乏的正是对"风吹草动"的敏感。费无忌之谗言本如"青萍之末"(宋玉《风赋》),若能明察秋毫,何至酿成伍氏之祸?伍奢耿直赴死,伍尚愚孝殒身,唯子胥以"见微知著"(《韩非子·说林上》)的警觉性,终成复仇大业。这种对微末征兆的把握能力,恰是《鬼谷子·抵巇》所言"巇始有朕,可抵而塞"的危机管理智慧。

今人观此典,当悟两重境界:其一如伍子胥之"知几",在变起微时预判风险;其二若渔夫之"守常",不为外物所扰。二者看似矛盾,实为处世一体两面。故《周易》既言"君子见几而作",又云"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正是对"风吹草动"最深刻的哲学诠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