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1|回复: 2

[成语典故] 空谷幽兰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9-11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空谷幽兰》涵义

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空谷幽兰》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

《空谷幽兰》辨析

《空谷幽兰》读音:kōng gǔ yōu lán

《空谷幽兰》近义词:闲云野鹤、旷野烟树

《空谷幽兰》反义词:山野村夫

《空谷幽兰》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

《空谷幽兰》造句

1、翻卷着的白浪,淙淙的流水声,空谷幽兰,孤芳自赏。

2、它的香气,如空谷幽兰,它的滋味十分浓郁,浓而不涩,郁而不腻,余味回甘。

3、冲泡品饮,不仅满口有一股清香,似空谷幽兰,而且喉底回甘无穷余韵缭绕,令人神清目爽心旷神怡。

4、鸾凤仙姿玉色,静如处女,他宛若一朵空谷幽兰,仪静体闲,楚楚动人。

5、园区的兰花超过十万株,其中卡特兰就有近万株,只有这一株开花了,形成了空谷幽兰一枝独秀的稀罕事。

6、她披着褧衣的身影缓缓走入夜色之中,寒风肃杀,衣袂婆娑,汲汲顾影,空谷幽兰,显得那么的孤决。

7、在世园会植物馆的温带植物展区,一条瀑布高悬在岩石之上,直落进空谷幽兰区。

8、我们常常称美丽的,隐逸的少女,或隐居山中,鄙视名利权势的大学者为“空谷幽兰”。

9、仪态万千,显得悠然自得,周围的叫嚣,疯狂,似乎丝毫也未影响到她的兴致,象极了一株遗世独立,独自绽放的空谷幽兰

10、苏媚望向李易,脸上浮现一个笑容,在这寂寞的碧水潭中,笑容就似那空谷幽兰,悄然的绽放,顺带着这水光山色,都明亮起来。

《空谷幽兰》成语接龙:

空谷幽兰→兰摧玉折→折而族之→之死靡二→二分明月→月旦春秋→秋月春花→花言巧语→语不惊人→人中之龙→龙翔凤舞→舞弊营私→私心自用→用非所学→学而不厌→厌难折冲→冲口而出→出丑扬疾→疾言厉气→气血方刚→刚克消亡→亡国灭种→种学织文→文搜丁甲→甲第连天→天华乱坠→坠溷飘茵→茵席之臣→臣心如水→水浄鹅飞→飞苍走黄→黄旗紫盖→盖棺事定→定于一尊→尊年尚齿→齿亡舌存→存亡绝续→续凫截鹤→鹤骨松筋→筋疲力敝→敝衣粝食→食古不化→化为乌有→有目共睹→睹着知微→微言大义→义不取容→容头过身→身名两泰→泰山压顶→顶天立地→地大物博→博古通今→今是昨非→非同寻常→常胜将军→军临城下→下笔如神→神焦鬼烂→烂若披锦→锦绣心肠→肠肥脑满→满面红光→光阴如箭→箭在弦上→上兵伐谋→谋臣武将→将机就计→计上心头→头昏眼晕→晕晕沉沉→沉毅寡言→言若悬河→河斜月落→落落大方→方头不劣→劣迹昭著→著作等身→身不由主→主客颠倒

老天棚花 发表于 2025-4-5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空谷幽兰"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品格》

"空谷幽兰"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象,其价值不仅在于辞藻的典雅,更在于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此语出自刘鹗《老残游记》,然其意象渊源可追溯至《楚辞》"纫秋兰以为佩"的香草传统,历经魏晋隐逸文化的淬炼,至明清终成定格。

从审美维度观之,"空谷"与"幽兰"构成双重意境叠加。"空谷"体现道家"虚静"的宇宙观,《庄子》所谓"虚室生白";"幽兰"则蕴含儒家"比德"的伦理观,《孔子家语》载"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这种虚实相生的意象组合,恰如谢赫《古画品录》所言"气韵生动",在有限物象中开辟无限意境。

在文化品格层面,该成语折射出三重精神向度:其一为"幽独"的守持,朱熹解《中庸》"慎独"谓"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正合幽兰处僻静而自芳的特性;其二为"脱俗"的超越,类同陶潜"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情怀;其三为"含蓄"的修养,犹如《文心雕龙》强调的"隐秀"之美。观其反义词"山野村夫",更凸显其雅俗之辨的精微。

当代语境中,"空谷幽兰"的运用常见三重误读:或流于表面物象描摹,失其精神内核;或滥用为普通赞美,弱化其稀有性;或割裂"空谷"与"幽兰"的有机联系。当引《周易》"观物取象"之说,把握其"形神兼备"的特质。如品茶时喻"空谷幽兰",须兼得环境之清幽与茶韵之高雅,方为的论。

此成语的生命力,正在于它将自然意象转化为精神符号的编码能力。犹如董其昌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真正理解"空谷幽兰",既需文本细读的功夫,更需文化体认的修为。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这一意象恰似一剂文化良方,提醒我们重拾"君子慎独"的精神传统。
王立宁 发表于 2025-5-14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空谷幽兰"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品格》

"空谷幽兰"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象,其价值不仅在于辞藻的典雅,更在于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此语出自刘鹗《老残游记》,然其意象渊源可追溯至《周易》"幽兰生谷"之说,经六朝文人提炼,至清代终成固定语式。

一、意象源流考辨
"空谷"与"幽兰"的组合暗合道家"虚静"哲学。《庄子·知北游》云:"虚室生白",空谷之"空"正是道家推崇的至境。而兰花作为"四君子"之一,自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始,便成为士人品格象征。二者结合,形成"处幽独而芳烈"的审美范式。

二、文化品格析微
此成语之妙在于三重境界:其一地理之幽,喻示超脱尘嚣;其二物性之贞,比拟君子德操;其三气象之清,象征精神独立。较之"闲云野鹤",更见孤高之气;相较于"山野村夫",尤显文质彬彬。观其用法,多作宾语定语,恰合《文心雕龙》"因内符外"之说。

三、当代语境新诠
今人用此语,当警惕三种流弊:一忌徒慕其形,不修其德;二忌滥用比拟,失其真味;三忌割裂语境,徒饰文辞。真正"空谷幽兰"之境,当如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既葆有兰之清雅,又具谷之虚怀。

此语接龙"兰摧玉折"以下二十四韵,暗合二十四番花信风,可见汉语意象系统的精密关联。吾辈运用时,当以"修辞立其诚"为本,使古典意象真正成为滋养现代心灵的源头活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