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68|回覆: 0

[成語典故] 人言可畏

[複製連結]
+
無端 發表於 2016-9-11 08: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言可畏】涵義

言:指流言蜚語;畏:怕。人們的流言蜚語是很可怕的。

【人言可畏】出處

出自【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言可畏】辨析

【人言可畏】讀音:rén yán kě wèi

【人言可畏】近義詞:流言蜚語

【人言可畏】反義詞:有口皆碑

【人言可畏】用法:主謂式;作分句、賓語;含貶義

【人言可畏】造句

1、即然知道人言可畏,你最好謹言慎行,別落人口實。

2、最後爲世人留下一句“人言可畏” ,結束其短暫但璀璨的一生。

3、人言可畏,喬治的情況便是如此,現在沒人替他說一句好話了。

4、但是人言可畏,必定也要明明心;就是你不怕什麼,難道我們老大死了,還當王八麼?

5、眾口可鑠金,積非足成是;人言可畏

6、謬傳竟如此迅速,小兄弟剛到久,就有這般傳言,人言可畏啊。

7、人言可畏,禍從口出患從口入。我這把老骨頭經歷了太多是是非非,看見了不少生生死死。

8、他又嘆了口氣,有些痛心疾首似的說,“你也知道,人言可畏啊!”。

9、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人言可畏啊,回頭我寫一封信,你親自去西川一趟,給李大人送過去。

10、我們在說別人壞話的時候可能他們也在說我們呢,這就是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歷史典故經過:

古時候有個名叫仲子的男青年愛上了一個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會。姑娘因他們的愛情還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知道後,會責罵她所以要戀人別這樣做。於是唱道:

“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門樓,不要把我種的粑樹給弄了。並非我捨不得樹,而是害伯父母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父母要罵我呀。”

姑娘想起哥哥們知道了這件事也要責罵她,便接著唱道:“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牆,不要把我種的桑樹給弄折了。並非我捨不得樹,而是害怕哥哥們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伯哥哥要罵我呀。”

姑娘還害伯別人知道這件事要風言風語議論她,於是再唱道:“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後園,不要把我種的檀樹給弄折了。並非我捨不得樹,而是害怕人家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人家風言風語議論我呀。”

 
帥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6-22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言可畏"的倫理困境與社會規訓】

"人言可畏"作爲源自【詩經】的古老命題,其深層意涵遠超出字面所示的"流言可怕"這般簡單。考【鄭風·將仲子】三章復沓之結構,"畏"字實有三重倫理向度:首章畏父母之言,次章畏兄長之訓,卒章畏鄰里之議。這種遞進關係揭示出先秦社會"家國同構"的禮治秩序,個體情感始終被置於宗法倫理的凝視之下。

從文字學角度析之,"畏"字甲骨文作人持杖形,本義爲威壓下的恐懼。【說文】訓"畏"爲"惡也",段玉裁注"心所惡而懼之",恰與詩中女子"豈敢愛之"的委婉修辭形成互文。這種"畏"非生理恐懼,而是對禮法懲戒系統的敬畏,體現出周代"聲音之道與政通"的治理智慧。孔子刪【詩】存此篇,正是對"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倫理示範。

歷史語境中,"人言"的威懾力源於三代以降的"採風"制度。【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民間議論通過"遒人木鐸"直達廟堂,形成特殊的輿論監督機制。漢代鄭玄箋注此詩,特別指出"仲子之誘我,非不欲從,畏我父母兄弟",揭示出個體在"人言"網絡中的被動處境。這種集體話語權對私人領域的侵入,在【春秋】筆削、【左傳】載言中皆有印證。

比較視野下,西方"奧論法庭"(court of public opinion)概念雖晚出,然古希臘"誹謗罪"(kakēgoria)的立法、羅馬法對名譽權(existimatio)的保護,皆與"人言可畏"形成跨文明對話。但中國傳統的特殊性在於,將道德評判權賦予非官方的"清議"系統,通過鄉評里議實現社會控制,此即顧炎武所言"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的深層機制。

當代社會轉型中,"人言"已演變爲網絡時代的數字輿情。考【將仲子】中"無折我樹杞"的隱喻,今日"人言"同樣可能摧毀個體精心培育的"象徵之樹"。但需警醒的是,當"可畏"異化爲網絡暴力時,我們是否正在重蹈"以理殺人"(戴震語)的覆轍?【詩經】中女子的恐懼,本質上是對異化輿論的提前預警。

要之,"人言可畏"不僅是語言現象,更是權力運作的微型劇場。從青銅器銘文"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家族傳承,到今日社交媒體的數字記憶,人言始終在建構著我們的生存境遇。解此四字,可知中國社會數千年來"名教"與"自然"的永恆張力。
莊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7-5 17:5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言可畏"之文化意蘊與社會心理】

"人言可畏"一語,源出【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八字,其文化意蘊之深厚,實爲華夏文明對語言暴力的早期自覺。本文試從訓詁、心理、社會三端論之。

一、文字訓詁考
"言"字甲骨文作"舌上加一",【說文】釋爲"直言曰言",本具中性特質。然在"人言可畏"語境中,已演變爲"多言""讕言"之意,與【論語】"巧言令色"之貶義相類。"畏"字從田從鬼,段玉裁注"惡也",此處特指社會輿論形成的心理威懾。二字相合,恰如【禮記】所謂"口舌之誅,甚於斧鉞"。

二、心理機制析
【將仲子】中女子三重憂慮(畏父母、畏諸兄、畏人言),實爲傳統社會"恥感文化"之典型。朱熹【詩集傳】謂"畏其多言而不能自守",揭示個體在群體輿論前的自我規訓。此種心理,與西方"劇場理論"(Goffman,1959)所謂"前台行爲受後台觀眾制約"暗合,然早發軔於先秦。

三、社會功能辨
觀【戰國策】"三人成虎"、【尚書】"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可見人言之力實具雙刃性:
1. 正向維度:構成道德約束(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2. 負向維度:演變爲語言暴力(如阮玲玉絕筆"人言可畏")
王充【論衡·言毒篇】更直言"夫讒言似美,奸言似信",道破其異化本質。

結語
"人言可畏"現象,實爲語言社會學之古老命題。今觀網絡時代,"眾口鑠金"之效尤烈。然【周易】"修辭立其誠"之訓,【顏氏家訓】"慎言免譏"之誡,仍可爲當代人破此困局之鑰。學者當深味古語,既明"可畏"之由,更求"不畏"之道,斯爲達詁。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