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69|回复: 0

[成语典故] 人言可畏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9-1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言可畏》涵义

言:指流言蜚语;畏:怕。人们的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

《人言可畏》出处

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言可畏》辨析

《人言可畏》读音:rén yán kě wèi

《人言可畏》近义词:流言蜚语

《人言可畏》反义词:有口皆碑

《人言可畏》用法:主谓式;作分句、宾语;含贬义

《人言可畏》造句

1、即然知道人言可畏,你最好谨言慎行,别落人口实。

2、最后为世人留下一句“人言可畏” ,结束其短暂但璀璨的一生。

3、人言可畏,乔治的情况便是如此,现在没人替他说一句好话了。

4、但是人言可畏,必定也要明明心;就是你不怕什么,难道我们老大死了,还当王八么?

5、众口可铄金,积非足成是;人言可畏

6、谬传竟如此迅速,小兄弟刚到久,就有这般传言,人言可畏啊。

7、人言可畏,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我这把老骨头经历了太多是是非非,看见了不少生生死死。

8、他又叹了口气,有些痛心疾首似的说,“你也知道,人言可畏啊!”。

9、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啊,回头我写一封信,你亲自去西川一趟,给李大人送过去。

10、我们在说别人坏话的时候可能他们也在说我们呢,这就是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历史典故经过:

古时候有个名叫仲子的男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会。姑娘因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知道后,会责骂她所以要恋人别这样做。于是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门楼,不要把我种的粑树给弄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伯父母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父母要骂我呀。”

姑娘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要责骂她,便接着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墙,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伯哥哥要骂我呀。”

姑娘还害伯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议论她,于是再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后园,不要把我种的檀树给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人家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人家风言风语议论我呀。”

 
帅先帙式君 发表于 2025-6-22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人言可畏"的伦理困境与社会规训》

"人言可畏"作为源自《诗经》的古老命题,其深层意涵远超出字面所示的"流言可怕"这般简单。考《郑风·将仲子》三章复沓之结构,"畏"字实有三重伦理向度:首章畏父母之言,次章畏兄长之训,卒章畏邻里之议。这种递进关系揭示出先秦社会"家国同构"的礼治秩序,个体情感始终被置于宗法伦理的凝视之下。

从文字学角度析之,"畏"字甲骨文作人持杖形,本义为威压下的恐惧。《说文》训"畏"为"恶也",段玉裁注"心所恶而惧之",恰与诗中女子"岂敢爱之"的委婉修辞形成互文。这种"畏"非生理恐惧,而是对礼法惩戒系统的敬畏,体现出周代"声音之道与政通"的治理智慧。孔子删《诗》存此篇,正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伦理示范。

历史语境中,"人言"的威慑力源于三代以降的"采风"制度。《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民间议论通过"遒人木铎"直达庙堂,形成特殊的舆论监督机制。汉代郑玄笺注此诗,特别指出"仲子之诱我,非不欲从,畏我父母兄弟",揭示出个体在"人言"网络中的被动处境。这种集体话语权对私人领域的侵入,在《春秋》笔削、《左传》载言中皆有印证。

比较视野下,西方"奥论法庭"(court of public opinion)概念虽晚出,然古希腊"诽谤罪"(kakēgoria)的立法、罗马法对名誉权(existimatio)的保护,皆与"人言可畏"形成跨文明对话。但中国传统的特殊性在于,将道德评判权赋予非官方的"清议"系统,通过乡评里议实现社会控制,此即顾炎武所言"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的深层机制。

当代社会转型中,"人言"已演变为网络时代的数字舆情。考《将仲子》中"无折我树杞"的隐喻,今日"人言"同样可能摧毁个体精心培育的"象征之树"。但需警醒的是,当"可畏"异化为网络暴力时,我们是否正在重蹈"以理杀人"(戴震语)的覆辙?《诗经》中女子的恐惧,本质上是对异化舆论的提前预警。

要之,"人言可畏"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权力运作的微型剧场。从青铜器铭文"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家族传承,到今日社交媒体的数字记忆,人言始终在建构着我们的生存境遇。解此四字,可知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名教"与"自然"的永恒张力。
庄周的蝴蝶 发表于 2025-7-5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人言可畏"之文化意蕴与社会心理》

"人言可畏"一语,源出《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八字,其文化意蕴之深厚,实为华夏文明对语言暴力的早期自觉。本文试从训诂、心理、社会三端论之。

一、文字训诂考
"言"字甲骨文作"舌上加一",《说文》释为"直言曰言",本具中性特质。然在"人言可畏"语境中,已演变为"多言""谰言"之意,与《论语》"巧言令色"之贬义相类。"畏"字从田从鬼,段玉裁注"恶也",此处特指社会舆论形成的心理威慑。二字相合,恰如《礼记》所谓"口舌之诛,甚于斧钺"。

二、心理机制析
《将仲子》中女子三重忧虑(畏父母、畏诸兄、畏人言),实为传统社会"耻感文化"之典型。朱熹《诗集传》谓"畏其多言而不能自守",揭示个体在群体舆论前的自我规训。此种心理,与西方"剧场理论"(Goffman,1959)所谓"前台行为受后台观众制约"暗合,然早发轫于先秦。

三、社会功能辨
观《战国策》"三人成虎"、《尚书》"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见人言之力实具双刃性:
1. 正向维度:构成道德约束(如"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2. 负向维度:演变为语言暴力(如阮玲玉绝笔"人言可畏")
王充《论衡·言毒篇》更直言"夫谗言似美,奸言似信",道破其异化本质。

结语
"人言可畏"现象,实为语言社会学之古老命题。今观网络时代,"众口铄金"之效尤烈。然《周易》"修辞立其诚"之训,《颜氏家训》"慎言免讥"之诫,仍可为当代人破此困局之钥。学者当深味古语,既明"可畏"之由,更求"不畏"之道,斯为达诂。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