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3|回复: 2

[成语典故] 更上一层楼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更上一层楼》相关人物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更上一层楼》涵义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

《更上一层楼》出处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辨析

《更上一层楼》读音: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更上一层楼》近义词:更进一竿

《更上一层楼》反义词:江河日下

《更上一层楼》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更上一层楼》造句

1、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2、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3、不信回头看看身边的人和事,甚至很多时候最简单的赏罚分明都做不到,你还能指望做事能更上一层楼么?

4、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

5、尽管小龙的学习成绩很好了,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希望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6、书,都是好的,记住吧,读书只会让自己更上一层楼,让我们一起翱翔在书的海洋中!

7、如果你想更上一层楼,就要为别人提供超出预期更多更好的服务。

8、几个星期始终如一地坚持塑形,终于成果初现,于是现在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要每个星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9、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我们要鼓励他们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

10、掌握聆听技巧,多读些相关的读物,相信您必定会让成绩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成语典故:

开元年间,王之涣和当时另外两个诗人一王昌龄、高适,闲居长安。一天,三个人来到一家酒楼喝酒。刚刚坐定,就有十几个梨园伶官走了进来,奏起乐曲,准备演唱。他们三人边喝边打赌说:“我们都喜欢作诗,从未分出优劣。今天我们谁也别说话,看看她们唱谁的诗多。”

这时,一位姑娘开口唱了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面带微笑,用筷头蘸上酒,赶紧在桌上划了一横。第二个姑娘唱了一首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的前四句,高适也如法炮制,也在桌子上划了一横。两个人笑嘻嘻地盯着王之涣。这时歌喉又起,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王昌龄喜形于色,这一次却是慢悠悠地把筷子在王之涣、高适面前晃了晃,然后重重地添了一横。此时,王之涣真有些坐不住了:怎么没有人唱我的诗呢?他抬眼瞧了瞧,指着伶官中最美的一位姑娘,小声对王昌龄、 高适说:“她一定会唱我的诗,如果不是,我甘愿称二位为先言不虚出,这位最美的姑娘果然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下王之涣乐了。他不划横,一拍桌子喊道:“乡巴佬,怎么样?”三人抚掌大笑,把满堂酒客搞得莫名其妙。

王之涣曾在冀州任过衡水县主簿,不久就遭人诬陷被撤职了。有一天,他来到蒲州,听说府城西南有一座鹳楼很有名,便趁着落日的余辉前去游览。这是一座三层高楼。王之涣登至顶层,不由得诗兴勃起,吟出了一首五绝。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的大意是:薄暮,白日衔山欲落,黄河之水滔滔东流归大海。楼中所见尚被青山所蔽、绿树所掩,只有登到楼的最高层,才能将这河山壮色尽收眼底。

《更上一层楼》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人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将来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更上一层楼》全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25-3-28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更上一层楼"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语,实乃盛唐气象之精神写照。王之涣此句,非独状鹳雀楼之景,实寓人生进取之至理。其妙处在于将空间体验升华为生命境界,以登高望远之物理现象,喻示精神境界之层层超拔。

考其哲学意蕴,此语暗合《周易》"天行健"的刚健精神,又与《大学》"苟日新,日日新"的日新之道相通。唐人气象恢弘,此句尤能体现其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观"更"字之用,既含持续之义,又具超越之志;"一层"之谓,非谓终极,恰启新程。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于当代社会,此语尤具现实意义。在个人修养层面,当破除"小富即安"之念;在事业发展领域,需持"百尺竿头"之志。然需注意者,"更上"非谓盲目冒进,当如《中庸》所谓"登高必自卑",脚踏实地而后求进。今人用此语,当知其不仅激励进取,更暗含循序渐进的智慧,二者相济,方得真谛。
叶住秒 发表于 2025-5-13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更上一层楼"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这联千古绝唱,不仅凝练了盛唐气象,更蕴含着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追求。作为国学研究者,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三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经典命题。

一、空间意象的哲学升华
鹳雀楼作为唐代四大名楼之一,其物理高度被诗人转化为精神高度的象征。这种"登高望远"的思维方式,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认知传统一脉相承。王之涣将具象的楼阁抽象为人生境界的隐喻,体现了唐人"即物即理"的思维特质。值得注意的是,"更上"二字采用递进式表达,暗示追求永无止境,与《大学》"苟日新,日日新"的进取精神形成互文。

二、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此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尺幅千里"的美学特征。诗人以"千里目"的夸张修辞突破物理限制,又以"一层楼"的具体计量形成张力,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发展了《诗经》比兴传统。考《全唐诗》中登临题材,唯此篇能将空间拓展与精神升华结合得如此浑然天成。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其"气象宏阔",正道出这种艺术独创性。

三、当代语境的价值重构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更上一层楼"启示我们:认知突破需要方法论自觉。首先当效法诗人"穷目"的彻底精神,避免碎片化认知;其次要建立"层楼"式的知识架构,正如朱熹所言"循序而渐进"。企业追求"更上一层楼"时,尤需注意"登高必自卑"的训诫,警惕《道德经》所警示的"企者不立"现象。

结语:这句诗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正在于它完美诠释了中华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当我们重读这十个字,应当看到的不仅是文字技巧,更是民族精神中永不停歇的超越意识。这种意识,正是文明传承发展的核心动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