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7|回覆: 1

[成語典故] 萍水相逢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9 21: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萍水相逢】相關人物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唐代詩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爲“初唐四傑”,王勃爲四傑之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

【萍水相逢】涵義

浮萍隨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來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

【萍水相逢】出處

唐·王勃【滕王閣序】:“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萍水相逢】辨析

【萍水相逢】讀音: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萍水相逢】近義詞:不期而遇、邂逅相遇、一面之交、邂逅相逢

【萍水相逢】反義詞:分道揚鑣、莫逆之交

【萍水相逢】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

【萍水相逢】造句

1、我和他只是萍水相逢,談不上深厚感情。

2、幸福是萍水相逢的喜悅,幸福是長亭話別的離愁,幸福是驀然回首時的期待,幸福是重逢執手時的驚喜。

3、曾經以爲的天長地久,其實不過是萍水相逢

4、網絡製造緣分讓你我相識,也許萍水相逢或許紅塵過客,然而有緣相識畢竟難能可貴!

5、雖然是萍水相逢,但大家卻都談得很投機。

6、我們萍水相逢,用不著留下聯繫方式。

7、我們倆雖然是萍水相逢,但不久就成爲了好朋友。

8、我還活著的事實說明了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大多數時候是令人愉悅和簡單的,有時候是讓人愉悅的簡單。

9、縱使萍水相逢,無緣也難深交。

10、我和他只是萍水相逢之交,並非舊識。

【萍水相逢】成語典故: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著名的文學家。他少年時便很有才學,6歲時就能寫文章,而且寫得又快又好;14歲時,已能即席賦詩。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合稱“初唐四傑”。他15歲應舉及第,曾經擔任參軍(將軍府的重要幕僚),後因罪免官。

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內)探望做縣令的父親。途經洪都(今江西南昌)時,都督閻伯嶼因重修的滕王閣落成,定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在那裡宴請文人雅士和賓客朋友。他的女婿吳子章很有文才,閻伯嶼叫他事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時當眾炫耀。王勃是當時有名文士,也在被請之列。

宴會上,閻伯嶼故作姿態,請來賓爲滕王閣作序。大家事先都無準備,所以都託辭不作。請到王勃時,他卻並不推辭,當場揮毫疾書,一氣呵成,寫就了著名的【滕王閣序】,各賓客看了一致稱好。閻伯嶼讀後也深爲欽佩,認爲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寫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讓吳子章出場著文了。

【滕王閣序】構思精絕,文氣通順暢達,而又縱橫交錯。序文在鋪敘盛會勝景的同時,也流露出王勃壯志難酬的感慨:“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這幾句的意思是:關山重重,難以攀越,有誰爲失路的人悲哀?今天與會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鄉之客。表達了他生不逢時,慨嘆自已命運不佳的心情。不久,王勃離開洪都,前往交趾。不幸的是在渡海時遇難,死時才26歲。

【萍水相逢文言文】: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懷帝閽(hūn)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萍水相逢白話文】:

關山重重難以越過,有誰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爾相逢,大家都是異鄉之客。懷念著君王的宮門,但卻不被召見,什麼時候才能夠去侍奉君王呢?

【萍水相逢】成語接龍:

萍水相逢→逢人說項→項背相望→望風而遁→遁逸無悶→悶悶不樂→樂不可支→支吾其詞→詞言義正→正色厲聲→聲氣相投→投傳而去→去暗投明→明日黃花→花簇錦攢→攢眉蹙額→額手相慶→慶弔不行→行不貳過→過隙白駒→駒窗電逝→逝者如斯→斯斯文文→文不加點→點頭會意→意懶心灰→灰心喪氣→氣喘吁吁→籲天呼地→地上天宮→宮鄰金虎→虎嘯風馳→馳名中外→外強中瘠→瘠己肥人→人命危淺→淺斟低唱→唱對台戲→戲彩娛親→親如手足→足智多謀→謀臣猛將→將取固予→予奪生殺→殺一礪百→百鍊成鋼→鋼澆鐵鑄→鑄山煮海→海闊天空→空費詞說→說古道今→今夕何夕→夕惕朝干→乾乾翼翼→翼翼飛鸞→鸞回鳳翥→翥鳳翔鸞→鸞分鳳離→離群索居→居心不良→良金美玉→玉石同沉→沉浮俯仰→仰而賦詩→詩家三昧→昧旦晨興→興微繼絕→絕後空前→前目後凡→凡胎肉眼→眼空四海→海納百川→川流不息→息跡靜處→處堂燕鵲→鵲返鸞回→迴腸寸斷→斷頭將軍→軍法從事→事核言直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4-10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萍水相逢"的審美意蘊與王勃的生命境界】

"萍水相逢"作爲漢語經典意象,最早見於王勃【滕王閣序】中"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之句。此語以浮萍隨波、聚散無常的自然現象,精妙喻示人生際遇的偶然性,其審美內涵遠超一般成語的表層意義,實爲初唐文人生命意識的詩意凝結。

考其語源,【說文解字】釋"萍"爲"浮萍,無根,漂流而生",這種無根性恰與王勃彼時的生命狀態形成互文。公元676年,王勃因罪免官,南下省親,途經洪都時適逢滕王閣重修盛會。作爲"他鄉之客",其筆下"萍水相逢"四字,既是對宴集眾賓的客觀描述,更是對自身飄零命運的藝術投射。值得注意的是,王勃在此將個體生命的漂泊感升華爲普遍的人生體驗,使私人化的情感獲得超越時空的共鳴。

從文學技法觀之,"萍水相逢"的意象經營極具匠心。浮萍的脆弱性與流水的永恆性形成張力結構,暗合【論語】"逝者如斯"的哲學觀照。王勃以"萍水"喻人生,既承續了【楚辭】香草美人的比興傳統,又開創了唐詩以日常物象寄寓深刻哲思的新範式。這種"即物即理"的表現手法,較之六朝文學的鋪陳藻飾,更顯凝練深沉。

細味【滕王閣序】全文,"萍水相逢"實爲全篇情感基調的關鍵註腳。前文"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慨嘆,後文"君子安貧,達人知命"的頓悟,皆與此語形成意義鏈環。王勃在書寫偶然相逢的表象下,暗藏對命運必然性的思考,這種"相逢偶然-漂泊必然"的辯證思維,使成語獲得超越字面的哲學深度。

相較於近義詞"不期而遇"的客觀敘事,"萍水相逢"更強調主體在偶然際遇中的生命體驗。王勃通過這一意象,成功將瞬間的相逢轉化爲永恆的審美對象,使日常語彙獲得詩性升華。後世蘇軾"人生如逆旅"、李清照"飄零遂與流人伍"等慨嘆,皆可視爲對這一意象的隔代呼應。

今人使用此語,往往側重其"偶然相遇"的表層含義,而忽略其中蘊含的深刻生命意識。重讀王勃原文,我們應當體認:真正動人的不是相逢的偶然性,而是詩人面對漂泊命運時展現的豁達胸襟。這種在無常中見永恆、在漂泊中尋安頓的生命智慧,或許才是"萍水相逢"留給後世最珍貴的精神遺產。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4-26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萍水相逢"的審美意蘊與王勃的生命境界】

"萍水相逢"作爲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意象,最早見於王勃【滕王閣序】中"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之句。此語不僅創造了千古傳誦的文學典故,更折射出唐代士人獨特的精神世界與生命體驗。從訓詁學角度考察,"萍"者浮萍也,【說文解字】釋爲"水艸也",其無根漂泊的特性,恰與羈旅行役之人的生存狀態形成精妙互文。

王勃此句的深層意蘊,實包含三重審美維度:其一爲空間維度上的漂泊感,浮萍隨波逐流暗喻士人宦遊四方的生存境遇;其二爲時間維度上的偶然性,水波聚散象徵人生際遇的無常;其三爲心理維度上的孤獨意識,"他鄉之客"四字道盡唐代文人普遍存在的身份焦慮。這種多層意蘊的交織,使簡單的自然意象升華爲具有哲學深度的審美符號。

考王勃生平,其創作此句時正經歷人生重大轉折。據【舊唐書】載,咸亨三年(672年)王勃因擅殺官奴獲罪,遇赦後赴交趾省父,途經洪都時即席作【滕王閣序】。此時的他,既是名動天下的才子,又是戴罪之身的逐臣,這種雙重身份使其對"萍水相逢"的體驗尤爲深刻。序文中"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自況,與"萍水"意象形成深刻的精神共鳴。

從文學史脈絡觀之,王勃對萍水意象的提煉,實承襲六朝文人"羈旅情懷"的傳統而有所突破。較之鮑照"旅雁方南過"的具象描寫,王勃將具體物象升華爲哲學隱喻;相較於庾信"枯木期填海"的悲愴,他又保持了一種優雅的審美距離。這種"哀而不傷"的表達方式,正是初唐文學由六朝綺靡向盛唐氣象過渡的典型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萍水相逢"在後世接受過程中產生了意義增殖。宋代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之嘆,明代湯顯祖【牡丹亭】"遊園驚夢"之境,皆可視爲對這一意象的創造性轉化。直至今日,"萍水相逢"仍活躍在現代漢語體系之中,但其內涵已從最初的羈旅之悲,擴展爲對所有偶然性人際關係的詩意表述。

王勃以二十四歲英年早逝,卻爲後世留下如此豐厚的文學遺產。觀其一生,恰似浮萍短暫而絢爛的存在,在歷史長河中偶然與我們相遇,卻留下永恆的審美啟迪。這種生命與藝術的悖論,或許正是"萍水相逢"最深刻的隱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