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5|回復: 1

[成语典故] 萍水相逢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9 21: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萍水相逢〗相关人物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唐代诗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萍水相逢〗涵义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萍水相逢〗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萍水相逢〗辨析

〖萍水相逢〗读音: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萍水相逢〗近义词:不期而遇、邂逅相遇、一面之交、邂逅相逢

〖萍水相逢〗反义词:分道扬镳、莫逆之交

〖萍水相逢〗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

〖萍水相逢〗造句

1、我和他只是萍水相逢,谈不上深厚感情。

2、幸福是萍水相逢的喜悦,幸福是长亭话别的离愁,幸福是蓦然回首时的期待,幸福是重逢执手时的惊喜。

3、曾经以为的天长地久,其实不过是萍水相逢

4、网络制造缘分让你我相识,也许萍水相逢或许红尘过客,然而有缘相识毕竟难能可贵!

5、虽然是萍水相逢,但大家却都谈得很投机。

6、我们萍水相逢,用不着留下联系方式。

7、我们俩虽然是萍水相逢,但不久就成为了好朋友。

8、我还活着的事实说明了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大多数时候是令人愉悦和简单的,有时候是让人愉悦的简单。

9、纵使萍水相逢,无缘也难深交。

10、我和他只是萍水相逢之交,并非旧识。

〖萍水相逢〗成语典故: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少年时便很有才学,6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又快又好;14岁时,已能即席赋诗。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合称“初唐四杰”。他15岁应举及第,曾经担任参军(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后因罪免官。

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

〖滕王阁序〗构思精绝,文气通顺畅达,而又纵横交错。序文在铺叙盛会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王勃壮志难酬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几句的意思是:关山重重,难以攀越,有谁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乡之客。表达了他生不逢时,慨叹自已命运不佳的心情。不久,王勃离开洪都,前往交趾。不幸的是在渡海时遇难,死时才26岁。

〖萍水相逢文言文〗: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萍水相逢白话文〗:

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萍水相逢〗成语接龙:

萍水相逢→逢人说项→项背相望→望风而遁→遁逸无闷→闷闷不乐→乐不可支→支吾其词→词言义正→正色厉声→声气相投→投传而去→去暗投明→明日黄花→花簇锦攒→攒眉蹙额→额手相庆→庆吊不行→行不贰过→过隙白驹→驹窗电逝→逝者如斯→斯斯文文→文不加点→点头会意→意懒心灰→灰心丧气→气喘吁吁→吁天呼地→地上天宫→宫邻金虎→虎啸风驰→驰名中外→外强中瘠→瘠己肥人→人命危浅→浅斟低唱→唱对台戏→戏彩娱亲→亲如手足→足智多谋→谋臣猛将→将取固予→予夺生杀→杀一砺百→百炼成钢→钢浇铁铸→铸山煑海→海阔天空→空费词说→说古道今→今夕何夕→夕惕朝乾→乾乾翼翼→翼翼飞鸾→鸾回凤翥→翥凤翔鸾→鸾分凤离→离群索居→居心不良→良金美玉→玉石同沉→沉浮俯仰→仰而赋诗→诗家三昧→昧旦晨兴→兴微继絶→絶后空前→前目后凡→凡胎肉眼→眼空四海→海纳百川→川流不息→息迹静处→处堂燕鹊→鹊返鸾回→回肠寸断→断头将军→军法从事→事核言直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4-10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萍水相逢"的审美意蕴与王勃的生命境界》

"萍水相逢"作为汉语经典意象,最早见于王勃《滕王阁序》中"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之句。此语以浮萍随波、聚散无常的自然现象,精妙喻示人生际遇的偶然性,其审美内涵远超一般成语的表层意义,实为初唐文人生命意识的诗意凝结。

考其语源,《说文解字》释"萍"为"浮萍,无根,漂流而生",这种无根性恰与王勃彼时的生命状态形成互文。公元676年,王勃因罪免官,南下省亲,途经洪都时适逢滕王阁重修盛会。作为"他乡之客",其笔下"萍水相逢"四字,既是对宴集众宾的客观描述,更是对自身飘零命运的艺术投射。值得注意的是,王勃在此将个体生命的漂泊感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体验,使私人化的情感获得超越时空的共鸣。

从文学技法观之,"萍水相逢"的意象经营极具匠心。浮萍的脆弱性与流水的永恒性形成张力结构,暗合《论语》"逝者如斯"的哲学观照。王勃以"萍水"喻人生,既承续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又开创了唐诗以日常物象寄寓深刻哲思的新范式。这种"即物即理"的表现手法,较之六朝文学的铺陈藻饰,更显凝练深沉。

细味《滕王阁序》全文,"萍水相逢"实为全篇情感基调的关键注脚。前文"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慨叹,后文"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的顿悟,皆与此语形成意义链环。王勃在书写偶然相逢的表象下,暗藏对命运必然性的思考,这种"相逢偶然-漂泊必然"的辩证思维,使成语获得超越字面的哲学深度。

相较于近义词"不期而遇"的客观叙事,"萍水相逢"更强调主体在偶然际遇中的生命体验。王勃通过这一意象,成功将瞬间的相逢转化为永恒的审美对象,使日常语汇获得诗性升华。后世苏轼"人生如逆旅"、李清照"飘零遂与流人伍"等慨叹,皆可视为对这一意象的隔代呼应。

今人使用此语,往往侧重其"偶然相遇"的表层含义,而忽略其中蕴含的深刻生命意识。重读王勃原文,我们应当体认:真正动人的不是相逢的偶然性,而是诗人面对漂泊命运时展现的豁达胸襟。这种在无常中见永恒、在漂泊中寻安顿的生命智慧,或许才是"萍水相逢"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4-26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萍水相逢"的审美意蕴与王勃的生命境界》

"萍水相逢"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最早见于王勃《滕王阁序》中"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之句。此语不仅创造了千古传诵的文学典故,更折射出唐代士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与生命体验。从训诂学角度考察,"萍"者浮萍也,《说文解字》释为"水艸也",其无根漂泊的特性,恰与羁旅行役之人的生存状态形成精妙互文。

王勃此句的深层意蕴,实包含三重审美维度:其一为空间维度上的漂泊感,浮萍随波逐流暗喻士人宦游四方的生存境遇;其二为时间维度上的偶然性,水波聚散象征人生际遇的无常;其三为心理维度上的孤独意识,"他乡之客"四字道尽唐代文人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这种多层意蕴的交织,使简单的自然意象升华为具有哲学深度的审美符号。

考王勃生平,其创作此句时正经历人生重大转折。据《旧唐书》载,咸亨三年(672年)王勃因擅杀官奴获罪,遇赦后赴交趾省父,途经洪都时即席作《滕王阁序》。此时的他,既是名动天下的才子,又是戴罪之身的逐臣,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对"萍水相逢"的体验尤为深刻。序文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自况,与"萍水"意象形成深刻的精神共鸣。

从文学史脉络观之,王勃对萍水意象的提炼,实承袭六朝文人"羁旅情怀"的传统而有所突破。较之鲍照"旅雁方南过"的具象描写,王勃将具体物象升华为哲学隐喻;相较于庾信"枯木期填海"的悲怆,他又保持了一种优雅的审美距离。这种"哀而不伤"的表达方式,正是初唐文学由六朝绮靡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萍水相逢"在后世接受过程中产生了意义增殖。宋代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之叹,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之境,皆可视为对这一意象的创造性转化。直至今日,"萍水相逢"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体系之中,但其内涵已从最初的羁旅之悲,扩展为对所有偶然性人际关系的诗意表述。

王勃以二十四岁英年早逝,却为后世留下如此丰厚的文学遗产。观其一生,恰似浮萍短暂而绚烂的存在,在历史长河中偶然与我们相遇,却留下永恒的审美启迪。这种生命与艺术的悖论,或许正是"萍水相逢"最深刻的隐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