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0|回覆: 0

[成語典故] 病入膏肓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9 22: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病入膏肓】相關人物

晉景公,姬姓,名獳,一名據,是中國春秋時代諸侯國晉國的一位君主。爲晉文公之孫、晉成公之子。於前599年繼其父晉成公在位。

【病入膏肓】涵義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與膈膜之間叫“肓”。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病入膏肓】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

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一折:“母親病入膏肓,你孩兒仰天悲愴”

金·王若虛【王內翰子端詩近來陡覺無佳思】詩:“功夫費盡謾窮年,病入膏肓豈易鐫。”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第五二回:“吾觀 劉琦 過於酒色,病入膏肓,現今面色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蓮香】:“生哽咽良久,自言知罪,但求拯救。 蓮曰:‘病入膏肓,實無救法。’”

【病入膏肓】辨析

【病入膏肓】讀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病入膏肓】近義詞:人命危淺、行將就木、不可救藥、不治之症、膏肓之疾、氣息奄奄、無藥可救、奄奄一息

【病入膏肓】反義詞:妙手回春、手到病除、藥到病除、起死回生、懸壺救世、杏林高手、妙手仁心

【病入膏肓】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用於事物或人

【病入膏肓】造句

1、自從知道病入膏肓後,他反倒樂觀起來,病房總是充滿笑聲。

2、這家公司依我看已病入膏肓,難以爲繼了。

3、由於母親病入膏肓,這個新戰士整日無精打采,茶飯不思。

4、這人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

5、這些歹徒真是惡習難改,病入膏肓,希望法官判以極刑!

6、他已病入膏肓,醫生也束手無策。

7、他們再這樣胡搞下去,問題終將病入膏肓,難以挽救。

8、從檢驗報告來看,小明已病入膏肓,情況很不樂觀。

9、染上毒癮若不能立即戒斷,到了病入膏肓時,想戒也沒用了。

10、犯錯誤如人患病一樣,執迷不悟無疑如忌藥諱醫,難免病入膏肓;冒雨湯風有如問藥求醫,可保身安體健。

【病入膏肓】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 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醫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不過這只是一個傳說!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

【病入膏肓文言文】:

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爲之。未至。公夢疾爲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所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

【病入膏肓白話文】:

晉景公病重,打算去秦國聘請醫術高明的人來給自己治病。秦桓公派了一個名叫緩的秦國醫生來醫治。醫生還沒到來之前,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疾病變成了兩個童子在自己的身體裡談話。一個說:“晉景公這回請的人,醫術十分高明。那個醫生來了,會用藥會傷害我們。這回怎麼逃啊?”另一個說:“我們躲在肓之上,膏之下,那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能拿我們怎麼辦?”醫生到了,說:病無法治療。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用熱水焐也不行,是針灸的力量也達不到的。藥無法治,病不能治療。"

 
不歸 發表於 2025-5-4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病入膏肓"之文化病理學內涵】

"病入膏肓"作爲漢語成語中極具診斷性意味的病理隱喻,其形成過程實爲古代醫道文化與傳統倫理相互滲透的典型範例。考【左傳·成公十年】所載晉景公事,醫緩"在肓之上,膏之下"的診斷,不僅確立了中醫解剖學的早期概念體系,更構建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疾病認知範式。

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氣傷痛,形傷腫"之理,膏肓之域乃三焦氣化之樞機。古人以"膏"喻心尖脂肪,"肓"指心膈間隙,此二者在【難經】中被視爲"精神之舍",其病理意義遠超現代解剖學範疇。元代朱震亨【格致餘論】云:"膏肓之疾,非針石所能達",正揭示此症候群的特殊性——既是生理機能的衰竭,更是精神意志的潰散。

稽諸典籍,此語的演變軌跡頗具深意。金元時期王若虛將之轉化爲文學創作的困境隱喻,至明代【三國演義】則演變爲政治 prognostication(預後診斷)術語。清代蒲松齡更賦予其志怪美學的宿命色彩,使醫學診斷升華爲命運判詞。這種語義增殖現象,恰如【文心雕龍·比興】所言"擬容取心"的修辭策略,使具體病症獲得文化象徵的普遍意義。

當代語境中,"病入膏肓"的用法仍嚴格遵循"主謂式"語法結構,但其指涉範圍已從個體病理擴展至組織系統的功能性壞死。觀現代企業診斷、生態危機等領域的隱喻運用,可見傳統醫學術語強大的解釋張力。然需警醒者,正如【傷寒論】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任何"膏肓"之判都需慎之又慎,避免陷入文化決定論的診斷陷阱。

此成語歷千年而彌新的生命力,正在於它完美融合了中醫的整體觀與儒家的憂患意識。當我們說某個系統"病入膏肓"時,實則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會診,其中蘊含的不僅是現狀判斷,更有【周易】"履霜堅冰至"的預警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