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70|回覆: 0

[成語典故] 水滴石穿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4 0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水滴石穿】相關人物

張詠(946—1015),太平興國年間進士。累擢樞密直學士,真宗時官至禮部尚書,詩文俱佳,是北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稱。

【水滴石穿】涵義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水滴石穿】出處

【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水滴石穿】辨析

【水滴石穿】讀音:shuǐ dī shí chuān

【水滴石穿】近義詞:聚蚊成雷

【水滴石穿】反義詞:半途而廢 虎頭蛇尾

【水滴石穿】用法:聯合式;作定語;含褒義

【水滴石穿】造句

1、水滴石穿是一種執著,愚公移山是一種執著。執著是鍥而不捨的追尋,是百折不饒的探索,執著是熱情的投入,是無私的付出。我們執著於友愛親情,執著於理想追求!人生因執著而精彩,世界因執著而絢麗!

2、曆日經年,水滴石穿。持之以恆,功果自顯。

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4、沒有水滴石穿的功夫,也是不可能寫完這本書的。

5、我們學習知識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6、沉靜守一,順其自然,摒除妄念,水滴石穿

7、沒有大眾努力,沒有水滴石穿的功夫,新的風氣和作風是形成不起來的。

8、一日一錢,十日十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成語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爲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爲了懲罰這種行爲,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水滴石穿】成語接龍:

水滴石穿→穿花納錦→錦衣玉食→食不充飢→飢餐渴飲→飲水知源→源清流清→清新俊逸→逸塵斷鞅→鞅鞅不樂→樂而不厭→厭故喜新→新故代謝→謝家活計→計窮勢迫→迫不及待→待價而沽→沽名要譽→譽不絕口→口直心快→快人快語→語笑喧呼→呼來喝去→去住兩難→難如登天→天震地駭→駭狀殊形→形具神生→生老病死→死於非命→命在旦夕→夕惕若厲→厲世磨鈍→鈍學累功→功遂身退→退食從容→容膝之地→地主之儀→儀態萬方→方言矩行→行有餘力→力排眾議→議論英發→發憲布令→令人噴飯→飯囊酒瓮→瓮天之見→見異思遷→遷善去惡→惡跡昭著→著手生春→春暉寸草→草廬三顧→顧名思義→義不生財→財殫力盡→盡忠報國→國計民生→生靈塗地→地下修文→文修武偃→偃武覿文→文不加點→點紙畫字→字正腔圓→圓木警枕→枕戈泣血→血口噴人→人來人往→往蹇來連→連枝分葉→葉瘦花殘→殘民以逞→逞怪披奇→奇才異能→能工巧匠→匠心獨妙→妙筆生花→花營錦陣→陣馬風檣

【水滴石穿】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人必須要有毅力,只有毅力才能助我們邁向成功!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4-28 17: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水滴石穿"的恆道精神與當代價值】

"水滴石穿"一典,初見於【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之喻,至宋張乖崖判案時乃成典故定式。此四字雖簡,卻深契【周易】"恆"卦之精義——"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其精神內核實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載的重要文化基因。

從訓詁角度析之,"滴"字從水從啇,【說文】釋爲"水注也",強調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穿"字從穴從牙,取"齒牙穿透"之象,暗含質變之效。二字相合,恰如【荀子·勸學】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揭示量變到質變的哲學規律。張乖崖"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的判詞,正是對這種漸進規律的深刻認知。

考其思想源流,實與儒道兩家相通。孔子"譬如爲山"之喻,老子"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之論,皆與此典精神相合。宋代理學家尤重此道,朱熹【集注】釋"學而時習之"即強調"如流水之不盈科不行",與張乖崖同時代的范仲淹"劃粥斷齏"的治學經歷,正是這種精神的生動實踐。

在當代社會語境中,"水滴石穿"的現代轉化尤具啟示。心理學中的"一萬小時定律",管理學中的"持續改進"理念,皆可視爲此古訓的新詮。然須警醒者,現代人常陷入"速成主義"誤區,與"水滴"之緩進精神背道而馳。蘇軾【晁錯論】所謂"天下之患,最不可爲者,名爲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正可警示急功近利之弊。

筆者以爲,踐行此道當把握三要:一曰"擇善固執",如王陽明"持志如心痛";二曰"循序漸進",效法錢穆先生"日知一義"的治學方法;三曰"耐得寂寞",錢鍾書"掃葉樓"式的堅守尤爲典範。當代青年若能以此精神治學立業,則何愁"繩鋸木斷"之功不成?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