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3|回復: 2

[成语典故] 痛心疾首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4 07: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痛心疾首〗相关人物

吕相,春秋时晋大夫魏锜之子魏相。以擅长外交辞令着称。吕相自幼熟读经书,才华横溢,是晋国优秀的青年才俊。

〖痛心疾首〗涵义

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痛心疾首〗出处

〖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

〖痛心疾首〗辨析

〖痛心疾首〗读音:tòng xīn jí shǒu

〖痛心疾首〗近义词:切齿痛恨、咬牙切齿、深恶痛绝

〖痛心疾首〗反义词:赏心悦目

〖痛心疾首〗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

〖痛心疾首〗造句

1、他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痛心疾首

2、每个人都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痛心疾首

3、一想到自己的过去,他就痛心疾首

4、父亲望子成龙,儿子却身陷囹圄,做父亲的自然痛心疾首,可又无计可施。

5、他想到自己荒废了许多大好时光,不禁痛心疾首

6、我痛心疾首,衰弱的体力使我不能面觐至为仁爱的圣颜。

7、一般父母亲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痛心疾首,或为此而感到自责,并以各种方式来回应,问题就在于如何回应才是最为理想。

8、经济学家痛心疾首的描写穷人的困苦生活,却靠了书的销路发大财。

9、这种祸国殃民的行径,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痛心疾首〗成语典故: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有婚姻关系,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晋国安定君位。但由于两国国境想接,双方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仍不免发生冲突。

晋历公即位后,因边界纠纷,两国君王在令狐订立盟约。但秦桓公回国后,立刻背叛盟约,偷偷去和楚国结盟。同时强令晋国和秦国一起进攻秦国边界的小国白狄,晋国答应后,秦国又派人偷偷告诉白狄说:“晋国要攻打你们。”

白狄和楚国都看穿了秦国的用心,痛恨秦国背信弃义,于是将秦国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晋国。晋国于是联合诸侯之兵迎战秦国,同时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说:“各国诸侯如今都知道秦国惟利是图,不守信用,所以都痛心疾首,都要和晋国亲近友好。现在我们陈兵以待,如果秦国和我们盟誓,则可退诸侯之兵,否则,我们各诸侯国将共同对付秦国。”一个月以后,两军交战,秦国大败。

〖痛心疾首〗成语接龙:

痛心疾首→首尾共济→济世安邦→邦家之光→光彩溢目→目瞪口呆→呆里撒奸→奸淫掳掠→掠美市恩→恩同再造→造车合辙→辙乱旗靡→靡所底止→止谈风月→月中折桂→桂殿兰宫→宫邻金虎→虎步龙行→行住坐卧→卧不安枕→枕戈尝胆→胆粗气壮→壮志凌云→云蒸雾集→集思广议→议不反顾→顾名思义→义形于色→色胆迷天→天不假年→年富力强→强食弱肉→肉跳神惊→惊慌无措→措手不及→及瓜而代→代人说项→项背相望→望其肩项→项庄舞剑→剑及屦及→及笄年华→华封三祝→祝发空门→门当户对→对床风雨→雨消云散→散灰扃户→户枢不蠹→蠹政害民→民淳俗厚→厚往薄来→来者居上→上下同门→门到户说→说地谈天→天塌地陷→陷落计中→中流砥柱→柱天踏地→地广人希→希世之珍→珍禽奇兽→兽聚鸟散→散言碎语→语妙天下→下马冯妇→妇孺皆知→知心知意→意广才疏→疏财重义→义不反顾→顾盼自雄→雄视一世→世掌丝纶→纶巾羽扇→扇席温枕→枕方寝绳→绳愆纠违→违乡负俗

 
蒋枇 發表於 2025-6-27 20:1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痛心疾首"的经义流变与当代价值》

"痛心疾首"一典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其文脉深植于春秋时期晋秦外交博弈的特定语境。吕相绝秦之辞"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实为古代外交辞令的典范。考其本义,"疾首"非仅生理头痛之谓,《说文》释"疾"为"病也",引申为憎恶;"首"者,既指头颅,亦喻首要之事。此语双关,既状诸侯愤懑之态,更暗指秦国背盟乃天下首恶。

细绎《左传》语境,此成语的生成具有三重维度:其一为道德谴责,秦桓公"盟而复叛"的行径违背"信"这一春秋核心价值;其二为政治威慑,通过情感渲染强化联盟向心力;其三为修辞策略,吕相以"痛心疾首"的强烈情感表达,将晋国置于道德制高点。这种将情感表达与政治博弈相结合的修辞艺术,正是春秋行人辞令的精华所在。

在语义流变中,"痛心疾首"逐渐从特定外交场景扩展为普遍的情感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该成语在当代语境中常被滥用,或流于情绪宣泄,或失其庄重本义。观今日"痛心疾首"之用,当注意三点:其一,宜用于重大道义问题,非寻常过失可当;其二,须内含深刻反思,非徒然表愤;其三,当保持典雅庄重,避免轻浮使用。

返观当下,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失范现象确令人有"痛心疾首"之感。然较之古人,我们更需超越单纯的情感宣泄,而应如吕相般,将道德评判转化为建设性力量。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古今对话,当我们以"痛心疾首"表达忧思时,实则延续着《左传》以来中国士人的道义担当精神。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31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痛心疾首"之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

"痛心疾首"一词,典出《左传·成公十三年》,其文化内涵远非字面"头痛"之谓。考其本义,"疾首"实为"首疾"之倒装,乃先秦常见修辞手法。吕相绝秦之辞中"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生动展现了春秋时期"信"这一核心价值的崩塌引发的道德震颤。

细绎此典,可见三重文化维度:其一,痛在信义沦丧。秦桓公"口血未干而背之",其反复无常直指"盟誓文化"的危机。春秋时期,盟誓乃维系列国关系的基石,《周礼》所谓"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即此之谓。其二,痛在道德自觉。吕相历数秦罪时,特别强调"诸侯备闻",凸显当时国际社会已形成共同道德评判体系。其三,痛在责任担当。晋国作为盟主"痛心疾首"后的联合讨伐,正是"春秋大义"的实践。

此成语在当代语境中的运用,尤需注意其庄重性。观今人常以之形容个人悔恨,实为语义降格。真正"痛心疾首"者,当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今人用此语时,宜考量是否达致《左传》中"诸侯共愤"的集体性道德痛感。

至若教育领域,更当珍视此语承载的文化基因。青少年若仅识其"痛恨"之义而不解其"信义"之本,则如买椟还珠。建议教学时可结合《吕相绝秦》全文,使学生体会春秋笔法中的微言大义,理解"盟誓文化"与当代契约精神的传承关系。

此成语历两千余年而不衰,正因其击中了人类永恒的伦理焦虑。在价值多元的今天,"痛心疾首"的警醒意义尤甚——它提醒我们:当底线失守成为集体之痛,方是社会重拾价值的契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