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41|回覆: 0

[成語典故] 生靈塗炭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2 15: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生靈塗炭】相關人物

王永

【生靈塗炭】涵義

生靈:百姓;塗: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裏。形容人民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

【生靈塗炭】出處

【晉書·譙縱傳】:“遂使生靈塗炭,神器流離,邦國軫麥秀之哀,宮廟興黍離之痛。”

【生靈塗炭】辨析

【生靈塗炭】讀音:shēng líng tú tàn

【生靈塗炭】近義詞:水深火熱、民不聊生

【生靈塗炭】反義詞: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生靈塗炭】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生靈塗炭】造句

1、三年自然災害,加上政治運動,中華大地上生靈塗炭

2、有些國家內戰連年,當然免不了生靈塗炭,民怨四起。

3、一旦發生戰爭,就免不了生靈塗炭,為政者豈可不慎?

4、戰爭一旦發生,兵連禍結,生靈塗炭,最苦的是百姓!

5、三,兩次大戰的教訓生靈塗炭,經濟崩潰,全球受災。

6、古代君王若是窮兵黷武,造成天下生靈塗炭,最後必導致民眾抗暴而被推翻。

7、我們希望最好不再有戰爭,以免生靈塗炭

8、她報道戰事,為的是表達自己對生靈塗炭那刻骨的痛恨。

9、從橫跨整個歐洲,從斯大林格勒到倫敦,他所到之處生靈塗炭

10、您或許為大同軍民所想,不欲生靈塗炭,歸了大順軍無可非議。

【生靈塗炭】成語典故:

後燕、後秦聯合攻打前秦,於是前秦的國都長安被人包圍,苻堅因此退到五將山,等待有適當的機會能重新再來。後來苻堅被後秦活捉處死,苻堅的兒子苻丕就一直駐在鄴城。不過,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聽說苻堅已經死了,就請苻丕到晉陽,在王永等人的擁護下,當了皇帝。苻丕當上皇帝以後,加封王永為左丞相。

王永寫了一篇召告,想號召前秦的部隊去討伐後秦和後燕。公告中說:“自從苻堅被害,國都長安淪陷後,國家就開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員接到這份召告以後,就要派出兵馬到臨晉會師,準備作戰。”可惜後秦的軍隊實在太強大了,王永無法獲得勝利,前秦也逐漸衰落,不久後就被後秦消滅了。

 
韓次 發表於 2025-4-23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生靈塗炭"之歷史語境與當代啟示】

"生靈塗炭"一典出自【晉書·譙縱傳】,其字面義指百姓如陷泥沼、墜炭火,深層則隱喻政權更迭時民眾的極端苦難。考其語源,實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左丞相王永討伐後秦的檄文用語,這段歷史背景尤值得深入剖析。

從語義學角度考察,"生靈"特指庶民百姓,與"塗炭"構成主謂結構,形成強烈意象對比。西晉訓詁學家郭璞注【爾雅】時曾言:"塗者,淤也;炭者,燔也",二者皆為毀滅性意象。這種修辭手法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先例,【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即為其源。值得注意的是,該成語在南北朝文獻中頻繁出現,如【宋書·武帝紀】亦有"四海困塗炭之艱"的記載,反映出亂世文人的集體創傷記憶。

歷史語境中,王永檄文所載前秦衰亡史頗具典型性。苻堅淝水之敗後,北方再陷戰亂,據【資治通鑑】載,當時"關中堡壁三千餘所,互相吞噬",正是成語所述情境的真實寫照。這種"邦國軫麥秀之哀"的悲愴,實為周人憫傷商紂暴政的【麥秀】詩與周大夫悲周室傾覆的【黍離】之痛的延續,構成中國政治文化中特有的興亡敘事傳統。

相較於近義詞"水深火熱","生靈塗炭"更強調人為災禍的主動性。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辨析二者差異時指出:"水火災異謂之水深火熱,兵戈人禍謂之塗炭",此論可謂精當。該成語的貶義屬性,使其在傳統政治話語中常作為警示暴政的修辭工具,如唐太宗【帝范】即以此告誡"窮兵極武,未有不亡"。

當代語境下,這個誕生於1600年前的成語仍具現實意義。其價值不僅在於描述歷史苦難,更在於確立"民為邦本"的政治倫理。當我們使用"生靈塗炭"形容某些戰亂地區時,實際延續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弔民伐罪"的正義觀。在全球化時代,這個古老成語超越了地域限制,成為詮釋人類共同命運的話語載體。

反思此語,可見漢語成語的獨特生命力——四字之微,既能承載千年歷史記憶,又可觀照當下人類處境。這或許正是國學研究的當代價值所在:在解碼古典語彙的同時,為現代文明提供歷史鏡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